耶伦访华:美国财长中国行改善了中美关系了吗
- 傅东飞(Rupert Wingfield-Hayes)
- BBC亚洲事务记者

图像来源,Reuters
耶伦(左)与中国新财金主管何立峰(右)的首次会晤在一片彬彬有礼的气氛中举行。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Janet Yellen)刚刚结束了四天对华访问,她此行的目的是要重建两国之间的桥梁。
这次北京之行是否成功?要是我们只看一项最基本的指标,是的。
美国与中国再次实现了对话,面对面的,哪怕不算热情,也算是彬彬有礼和互相尊重。
这跟特朗普(Donald Trump)执政年间,大多依靠社交媒体作为喊话筒的跨太平洋沟通比较,可谓大相径庭。
双方的语调和内容都比之前正面、慎重。在耶伦此行之前,尚有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6月份那次事关重大的访问,两国当时均承诺要稳定彼此关系。
星期天(7月9日)行程结束之际,耶伦表示,建立“与中国新经济团队之间适应性强且有建设性的沟通渠道”将会有所帮助。此言不能被低估。
今年3月,中国政府顶层的大部分人被替换,新人的首要条件是忠诚于最高领导人习近平,而其中的关键人物这一正是该国新的经济事务主管官员何立峰。
星期六(8日),耶伦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与何立峰会谈上。她说两人的会谈“直接、实质和卓有成效”,但同时承认双方有“显著分歧”。
在整个行程中,耶伦试图游说东道主中国,在总统拜登(Joe Biden)治下,美国并非从根本上敌视中国。
她说,“我们不把我们的关系视定义为大国冲突”,而且“我们不寻求脱钩”彼此的经济。
拜登政府似乎在试图证明,其中国政策并不是单纯延续特朗普政府对北京的公开敌视。她成功了吗?我们还在等中方表态。
但正所谓行胜于言,从北京的视觉看,拜登政权最近的一些动作毫不友善。其中最为关键的,要算是对个别用于开发人工智能的美国电脑芯片施加出口管制。

图像来源,Reuters
耶伦向中方强调拜登政府无意让美中经济“脱钩”。
美国并没有打算放宽这种禁令,反而着手扩大管制到其它对华高科技出口之上,同时拉拢其盟友,从日本到德国到荷兰,不向中国提供生产最尖端芯片的技术及设备。
美国的动机很简单,它不希望中国轻易取得美国科技,从而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优势,以及在军事科技上领先,有朝一日能用来在冲突中反制美国,例如说在台湾。
这一切意味着,尽管对话重启,且似乎准备在未来几个月里加速,这仍是个如履薄冰的过程。
再来一个“气球事件”,或者是美中军舰、军机擦肩而过,便足以轻而易举地让过去几天所取得的进展打回原形。
哪怕是最乐观的专家们也相信,这已成为一段非常艰难的关系,需要双方谨慎、长期管理,方可维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