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學者:因應東亞安全 台灣和與那國島應互助
(中央社記者沈如峰宜蘭縣4日電)日本與那國島距離宜蘭僅約110公里,過去曾靠著台灣市場的支撐繁榮,島上甚至流通台灣貨幣,經貿緊密。學者認為,因應現代東亞安全,雙方除發展觀光,也應互助互惠。
以直線距離算,日本最西端的與那國島距離宜蘭蘇澳只有111公里,但因國界因素,雙方無法直航往來;想去與那國島,必須先搭機從桃園飛往600公里遠的沖繩那霸,然後往南飛到石垣島,再從石垣島飛往與那國島,這些加總起來要飛上千公里才抵達,迂迴曲折。
立法院長游錫堃今天率團從蘇澳搭船,破冰直航到與那國島,希望達成觀光踩線及國會外交意義。
與那國島居民傳言,在與那國島最西端、稱為「西崎」的海面上,一年只有幾次才能看到台灣的「幻影」,可是每次出現後沒幾天,海上天氣一定轉壞;但對漁民而言,倒也成了天氣預報的重要指標,顯見兩地距離不遠。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黃智慧對中央社記者說,二戰前,與那國島漁民清晨從島上久部良出港後,在中途捕魚,傍晚則到宜蘭蘇澳卸魚。夜晚,島民從蘇澳港出港,再把途中所捕到的魚,於第二天清晨回到久部良港卸魚。
此外,與那國島上的鰹魚工場與養豬戶主要輸出市場也是台灣,生計幾乎是靠著台灣市場的支撐而繁榮,再加上大量到台灣工作的人寄回家的「送金」,使得與那國島上的台灣貨幣比日本貨幣更為流通。
她說,當時島民向國家繳納的稅金可通用台灣貨幣繳交,因此,島上村公所內的金庫常充滿台灣貨幣。每當村公所要轉交稅款給上級縣政府時,公所人員只好四處向商店兌換日本貨幣,可說戰前與那國島的產業和經濟,幾乎是被包含在台灣經濟商圈中。
黃智慧表示,20世紀前半,許多與那國島民都直接來到台灣討生活,習得最先進的美容理髮等技術,也有島民來台考取醫護等各種謀生執照,這些人回到與那國島後,使得與那國島無論在生活用具與時尚方面,都領先八重山與沖繩其他各島。
她指出,與那國島深知所處獨特不可取代的邊境角色,即使在1972年台日斷交之後,與那國島一直努力與台灣恢復友好往來關係,並在1982年與花蓮市結為姊妹市。
黃智慧說,進入21世紀後,日本訂定「海洋基本法」,2005年與那國島立即喊出「離島國境經濟特區」概念,希望與台灣互通直航,藉此經濟自立,再現繁榮,但此事未能實現時,位處於地緣政治要衝的與那國島遭遇到更大難題,就是中國在東海日益增強軍事力量。
她指出,日美兩國為防範中國野心,2016年,日本自衛隊進駐與那國島,配屬沿岸監視部隊,但這不是原先島民們所發想的經濟自立腳本,也造成島民意見對立分歧;也有人擔憂,一旦台灣有事,與那國島會被捲入戰事,設置軍事基地是否會成為對手首要攻擊目標。
黃智慧認為,與那國島與台灣直航,在日治時期是常態,雙方無國界問題,人民習於往來。二次大戰後,日本結束統治台灣,國界形成,再加上邦交斷絕,使得雙方無法互相往來。現在又有新的邊境安全與國防的因素,也使得小島自身風險提高。
「遠親不如近鄰」她表示,台灣和與那國島的往來,不僅是經貿觀光旅遊業互惠帶來的利益,兩島的人口等規模差距太大,台灣大島也應負起責任,減低對小島的環境負荷與人文的衝擊,並表明守望相助決心,這才是台灣應有的風範。(編輯:李錫璋)112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