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放緩 分析:城鄉二元制結構須改革
(中央社台北29日電)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劉尚希近來表示,中國潛在增速放緩是因為重要的結構性改革未能推進,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城鄉二元制結構。
中國經濟在解封後的復甦未如預期,今年上半年復甦甚至呈現由強轉弱的態勢。於是,經濟學界開始討論諸多中國經濟問題,像是比較中國與日本經濟的發展,或是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提出的「資產負債表衰退」也在近期成為討論焦點。
據中國媒體經濟觀察報報導,劉尚希受訪並提出他對於中國現今經濟發展的看法。
劉尚希是中國財政政策的資深研究者。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聽取專家學者對當前經濟形勢和做好經濟工作的意見建議,座談會上,劉尚希等專家學者先後發言。
劉尚希認為中國經濟潛在增速可能出現了放緩甚至下降。
他剖析,潛在增速的放緩是由於一些重要的結構性改革遲遲未能完全推進,因此在社會經濟積累下帶來了一些問題。
劉尚希表示,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城鄉二元制結構,即數億農民工處在城市與鄉村的「漂泊」狀態,他們既無法完全脫離鄉村,又無法真正融入城市。
在這種狀態中,實質的城鎮化受阻,消費、投資的活力難以釋放,長期需求受到抑制,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也會受影響。
劉尚希進一步推論,要穩住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迫切需要進行城鄉二元制結構改革,而這場改革涉及的不僅僅是經濟領域,將涉及更多社會領域。
劉尚希強調,過去40年的改革開放更多集中在「國家與市場」關係的調整上,但在「國家與社會」關係,「中央和地方」關係等治理範疇的改革,已經顯著滯後於經濟領域的改革,成為拖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原因。
不過,劉尚希指出,這同時也是下一波改革紅利的來源。
他說:「為什麼我們經濟領域這些年發過的一些文件,效果似乎不如以往?就是因為經濟改革本身也是受社會改革制約的。要從經濟這個概念上跳出來,超越經濟,從整個社會去看經濟發展。」
劉尚希指出,城鄉二元結構非一天形成,過去40年的改革主要發生在經濟層面,但是在「國家與社會」的關係上,特別是「國家與農民」的關係,儘管做了不少努力,但城市享受更多。
他說,經濟改革進入深水區,其實是進入了社會結構扭曲的深水區。缺少整體觀和系統觀念,分領域的碎片化政策和改革,是難以看到成效的。(編輯:呂佳蓉/曹宇帆)112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