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4T14:21:27.378Z
美国财长耶伦即将访问中国,能否增进两国互信?
(德国之声中文网)瑞士《新苏黎世报》以"合作也能带来安全 - 对抗的姿态很危险"为题,就美国财长耶伦即将访问中国刊发评论指出,华盛顿和北京如今都让"国家安全"主导美中关系,这样的姿态只会让世界变得更贫穷、更不安全。作者呼吁双方采取实用主义策略,基于经济理性开展合作。
"自从特朗普开启对华贸易战以来,美中两国大国之间的对抗出现了危险的升级。拜登政府上任后,并未友善地取消对华惩罚性关税,而是进一步实施出口管制,并限制直接投资。双方都在大谈脱钩,两国军队也屡屡在台湾海峡擦肩而过,距离一场严重冲突只有咫尺之遥。"
"习近平治下的中国,要求团结一致的民族主义呼声越来越多。习近平希望在经济与政治方面独立于西方,并且加强军力。围绕财政与经济政策的公共讨论自由度变低,新的反间谍法案以及数据安全法案进一步导致中国的封闭。"
"美国消费者以及企业正在因为华盛顿的贸易保护主义支付高昂的价格,中国企业在防疫管制措施解除后依然没能欣欣向荣。中国经济气喘吁吁,青年失业率攀高到令人担忧的20%。所以,北京领导层肯定对更良好的经贸关系有兴趣。"
作者认为,过度强调安全的论调,并没有能够让世界变得更加安全,反而是更加剑拔弩张。"贸易和投资方面的相互牵连固然不足以作为和平共处的保障----俄罗斯就是一个例子。但是,它至少可以提升相互合作的概率,也提升相互对立的门槛与成本。一个无法兑现让民众致富承诺而面临重压的中国政府,将会比一个经济成功的中国政府更有可能挑起一场军事冲突。"
"过去几十年间,全球化分工很可能是最重要的繁荣助推器。相反,尽可能地自主生产一切,则是成本非常高昂的政策。而且,气候变化等全球风险也无法通过这种方法来应对。"
"安全不仅仅涵盖了军事与主权领域。安全同样需要合作。经济理性、经济繁荣不仅仅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也让它更安全。我们当然不应该太天真地面对北京,我们应当更多地要求对等、要求中国在国际场合做出更多妥协。但是美国财长耶伦访华,外界期待的是相互让步以及具体成果。美中两国需要一份实用主义的协议,一方面承认分歧,另一方面也致力于更多合作与互信。这才能让全世界变得更加安全。"
中国生产的光伏发电板几乎垄断了全球市场
杜塞尔多夫出版的《经济周刊》以"中国是世界强国 也是对我们的警示"为题,刊发了由德国联邦议会社民党团副主席胡贝茨(Verena Hubertz)撰写的一篇客席评论。她不久前随同社民党主席克林拜尔(Lars Klingbeil)一同访问了中国。文章写道:
"行程中最难的一点是:中国对俄罗斯侵略乌克兰保持一种回避姿态。显然,我们德国认为中国也有责任去捍卫国际法、进一步对俄罗斯施加影响力。国境线必须要得到恪守,不能使用武力去变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没有任何一片土地是别国的后院。这一原则当然也同样适用于台海关系,这应当维持在和平的一个中国政策框架内。要是争端升级为军事冲突,就会改变一切。"
相关图集:谁发明了 “去风险”?
冯德莱恩智库演讲:2023年3月30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布鲁塞尔两个欧洲智库主办的活动中用英语发表演讲。她指出中国和欧洲之间的经济关系正变得越来越不平衡,中国“明确地将军事和商业领域融合在一起”的做法给欧洲安全带来了风险,因此需要去风险,并且更好地运用现有工具,以维护欧洲经济利益。“我们之间的关系不是非黑即白,而我们的答案也不可能如此。因此我们必须聚焦于去风险(De-Risking),而不是脱钩。”
对华关系新的关键词:冯德莱恩的讲话获得了巨大关注。“去风险”这个说法也随即开始在德国和美国被媒体和政界人士引用。《纽约时报》认为,这一表述是对欧盟对华关系新的概括,德国和法国外交官此后在国际组织中推广“去风险”的概念,并使之体现在当年5月广岛G7峰会声明的内容中。德国《明镜》周刊则指出,冯德莱恩希望在用词上保留空间,与美国一段时间以来使用的“脱钩”有所区别。
依赖是个“好选择”?:德国外长贝尔博克4月中访华期间也表示,德国并非要与中国“脱钩”,而是要“降低风险”,就是说欧洲应降低对中国“不健康”的依赖。同时出席记者会的中国外长秦刚则回应说,“中德是伙伴,不是对手”,双方在供应链上相互依赖“是市场规则下最优的选择”;只要两国都保持开放,“就没有必要担心所谓的依赖”。
肖尔茨是始作俑者?:有德国媒体注意到,最早公开使用“去风险”一词的并不是冯德莱恩,而是德国总理肖尔茨。2022年11月德国《明星》杂志(Stern)在肖尔茨访华前的一篇报道中引述他谈到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性时说到:“去风险和多样化是当务之急。”但当时这一说法并未引起特别的舆论关注。
金融术语:“去风险”(De-Risking)一词并非新近的发明,而是一个金融行业的术语,指的是银行或投资者收缩或终止交易关系,以降低支付违约的风险。而欧盟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2023年1月,亦曾在世界经济论坛上表示,欧盟虽需要“与中国合作和贸易”,但仍须修正与中国的商业交易方向,寻求与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降低风险,而非脱鈎”。
沙利文:免受胁迫:华盛顿的官员也开始使用“去风险”的表述。今年4月底,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发表讲话时表示,“去风险意味著拥有弹性的有效供应链,并确保我们不会受到任何国家的胁迫。”“我们只是要确保美国和盟国的技术,不会被用来对付我们自己,”而并不是要切断贸易,他强调,“正如冯德莱恩主席不久前所说的。”
跨大西洋共识:德国《商报》指出,在这个问题上,冯德莱恩、德国总理肖尔茨以及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显然已经形成了共识。“同'脱钩'不同的是,'去风险'的目的并不是要在经济上孤立中国,而是要增强欧洲自身的经济抗压能力。”
G7峰会余音:5月的广岛G7峰会结束后,英国首相苏纳克(左二)对媒体表示,英国和G7集团其它国家在共同寻找方法,减少中国带来的挑战。“这一切都是关于去风险,而不是脱钩。”他补充说:“我们(七国集团)正在采取措施防止中国利用经济胁迫来干涉其他国家的主权事务。”
北京:不要“鹦鹉学舌”:对G7会议公报本已大为不满的北京做出激烈反应,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发言人指责首相苏纳克的言论是“鹦鹉学舌”。中国外交部(图)之前就G7公报表示:“对于所谓‘经济胁迫’,美国大搞单边制裁、‘脱钩断链’,才是把经贸关系政治化、武器化的真正‘胁迫者’。我们奉劝七国集团不要做经济胁迫的同谋和帮凶。”
李强斥“伪命题”:中国总理李强6月27日在天津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WEF)“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时说:“现在在西方,有些人在炒作所谓的‘降依赖、去风险’,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看,这两句话就是一个伪命题。”他认为,风险管控应该由“企业去做相应的判断和选择”,政府和相关组织“不应该去越俎代庖,更不应该将去风险扩大化、政治化、意识形态化”。
走入欧盟对华战略:共同的对华政策也是6月30日结束的欧盟峰会上的一个重要议题。峰会联合声明称,将支持继续保持同中国的经贸关系,同时减少欧洲对中国的的经济依赖。"去风险"在本次声明中正式登场,成为一个概念,今后欧盟将以它作为指导方针推出对华战略。但有批评指,欧盟目前表述的“去风险”仍缺乏具体的计划和责任规范。
"尽管德中之间有很多分歧,但是应对当今世界很多挑战,离不开中国的参与,这也是很明确的,特别是在气候保护、军备控制、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等方面。对于德国而言,中国是欧盟外的最主要贸易伙伴。对于中国而言,欧洲市场也同样意义重大。双方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因此基于规则的国际贸易符合欧中双方的利益。"
"尤其令人兴奋的是向气候中性的全面转型。在太阳能等领域,中国的科技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没有中国的科技产品,我们的能源转型没法足够快地推进。所以,德中双方确立定期气候对话机制、继续在政府层面上开展环境合作是一个良好的讯号。"
"此次中国之行让我们更加确信:中国以及亚洲在未来国际秩序中将扮演关键角色。而我们德国的诉求以及贡献依然是:继续进行建设性、批判性的对话。"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着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