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 采访记者: 邹宗翰
2023-07-06T09:48:06.334Z

沈栋和前妻段伟红曾经是温家宝家族的“白手套”
(德國之聲中文網)DW:您作爲曾經深度參與中國經濟建設的商業人士,對於目前中國經濟的現狀和前景,有怎樣的看法?
沈棟:我這個禮拜(6月26日至30日)見了好多人,也在一直在聊這個事情, 我覺得是這樣子,中國其實真的是改革開放這麼多年了,78年到現在,你看他把很多國內的數據庫對外封鎖,現在海外是訪問不了的,以前這些數據庫是對外公開的。全國媒體都在報導,(北京)查封了很多國際的專門做商業調研的公司,其實是在把經濟消息對外封鎖。
在這種情況下 ,你很難得到全面的中國實際的情況,那現在我認為可以做的就是,只能問第一線的執行者,就是在中國經營的人,我聊了一圈,一直也在關注這些事情,我覺得這個情況遠遠要比這個媒體上報導的差。我昨天還在跟一個朋友聊,他也是專門做地緣政治分析的,我說你看中國整體情況,經濟當然是一方面,就是包括地緣政治、包括經濟、包括社會,亮點在哪裡?找不到亮點,現在各個地方都是烏雲蓋頂一樣的。
DW:嚴重到什麼程度?因為有一部分最近討論的很多是青年失業率等等。當然國際媒體最常看的是GDP增長,所以每年大家都在看那個增長會有多少,你覺得怎麼看中國經濟比較準?

沈栋如今为了儿子的教育 生活在英国牛津
沈棟:你看投資銀行基本上還在估的話,包括IMF、世銀,基本上是跟著中國走,中國是說5%,這些投行估的是5%到6%,有的人最低的應該是野村吧,好像5.2%,其他的都比他稍微高點5.4%、5.6%,最高的還是6.1%左右。我覺得這個根本跟實際情況差得很遠。
我見的所有企業家,基本上大家都在說,不只是他們自己,他說他身邊的企業家,大家第一件事都想走資,都是說錢怎麼走。我覺得民營企業現在整個是一片荒涼,我去台灣也見了很多企業家,我之前才去台灣,大概兩個月前吧,有一次吃飯我見了大概有20幾個企業家,當時有兩個我比較驚訝,有點震驚,就一個我也知道台灣廠其實都在搬,但是我(之前)真沒感覺到大家對搬的意願的強烈性,就大家真的是很強烈,「您搬的怎麼樣?您怎麼搬的?」對吧。「你現在搬的比例是多少?」
DW:你說從中國大陸搬出來?
沈棟:就搬到其他地方去。另外一個我倒沒想到,就是他們說,其實國內的廠,他們搬的意願比我們強烈多了。這他一解釋你就覺得可以理解了。第一,大家搬的理由是一樣的,就是因為包括美國廠家、買家基本上說你海外,如果你沒有第二個供應點或生產線的話,我就不買了。很多包括美國整體的這些額外的關稅,所以他們要搬。
另外一個就是說--春江水暖鴨先知。國內的人其實對習近平現在所有這些政策更感同身受。他們對共產黨的害怕遠遠要多於海外的一些人,因為他們都已經全部經歷過,而且他正在經歷中,然後身邊很多事情發生,他們都看得到的。他們要走,害怕要走的意願比所有人都要強烈,那民營經濟是這麼個狀況。
然後地產就不用說了,我自己是以前是做地產的,地產是回不了頭的,什麼反彈啊是不存在的,真的不存在,這個行業已經走到盡頭了。如果你看中國的人均的住宅擁有 (home ownership),就每個人住的家是不是你自己持有的,中國是全世界最高之一,差不多90%,就87%點多的人住的房子是自己持有的。這個比例很高,如果現在房地產往下走的話,財富劇減效應在散播出去,這是很厲害的,基本上87%的人都看到自己的財富在縮水。在這種情況下,消費市場不可能能振興的。
延伸阅读:獨家:沈棟將赴美作證「中國民企一片荒涼」
DW:感覺現在中國經濟疲軟,消費市場一直提不上來?
沈棟:不可能提得上來的,你這種情況下,他其實撐在那裡是用這些大基建。十幾年前,因為我自己做倉儲,做機場行業,我們這種基本上本身就屬於基建行業。習近平上來的時候,那時候其實已經看到,基礎建設的回報率在急劇下降。到我2015、2016年走的時候,基本上,其實從習近平上台的時候,中國這十年左右的經濟增長其實是完全是靠舉債來支撐的。
因為政治原因,他就永遠不想經濟掉下去,對吧?我一上台,那經濟往下掉,這不好看,那不就說我無能,舉債去撐,我要換屆了之後,這個點下去也不好看,對吧?那現在到這個點,比如這前兩年又說,我要這個連任了,也不能下去吧,他每個點都有各種政治原因不能下去,每次不能下去的(結果)就是舉債做基建,他沒有回報的呀,不可能有回報的。
DW:你觀察的習近平到底是怎麼樣的人?
沈棟:我的理解是,心狠手辣,對中國這個權力場的鬥爭遊戲非常熟練,但是智慧不高的一個人。對中國官場的權力鬥爭本質有了解是因為他出身,因為紅色血脈的背景,一直在這個圈子裡面混。他一輩子都泡在這個圈子裡面,從他父母生出來,經歷了文革,他一直就在官場裡面,他沒出過官場,他對權力的鬥爭的本質有非常深刻的了解,而且是絕對的心狠手辣,那麼我這書裡面有寫了。但是從所有的實例來看,這絕對是一個愚蠢的人。
我就有朋友說,一個愚蠢的人努力的幹,非常努力的幹錯的事情是一個最壞的一個組合。你就看過去10年嘛,中國從10年前的中國到今天中國的位置,中間你在哪裡了?這個下落的這個,我覺得,我走的時候也不看好了,所以才絕對要走了,2015、2016,但是也沒想到去到這個下滑的速度,這個速度其實是驚人的。
相关图集:习近平掌权这10年
打破惯例开始第3任期:2023年3月10日,中国第14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3次全体会议上,2952名与会代表投票表决,一致支持69岁的习近平续任国家主席及中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宣布当选之际,现场响起如雷掌声。由此,习近平打破邓小平之后中共领导人执政两届共10年的惯例,开始其第3个任期。
老虎苍蝇一起打,建立个人权威:2013年,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惩治腐败、从严治党」,并且喊出「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口号,随后中共展开了一系列党内整治运动。 2014年,前中共政法委书记周永康成为因腐败被捕的最高级别官员,被开除党籍、公职,判处无期徒刑,打破了自邓小平时代以来「刑不上常委」的潜规则。中国官方透露,从2012年12月到2021年5月,中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392人、厅局级干部2.2万人、县处级干部17万余人、乡科级干部61.6万人;查处人数共计408万9000人。反腐运动除了打击腐败官员之外,也是习近平铲除政治异己的手段。
取消连任限制,加深个人崇拜:2017年10月的中共19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被写入党章。普遍认为,习近平在此时巩固了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隔年2018年第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修宪案,取消了邓小平时期定下的国家主席任期限制,为习近平在二十大后继续连任铺平了道路。 2021年公布的《中共第三份历史决议》再度加深了对于习近平的个人崇拜,《决议》写道:「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习:脱贫胜利 李:6亿人月收入不到1000元:习近平在2012年出任最高领导人时曾宣布,消除贫困是他的首要施政目标。 2021年2月,他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然而,世界银行对于「极度贫困」的标准是每人每天生活支出低于1.9美元,中国的标准略低于世界银行,约为每天1.7美元。经济学家胡星斗曾表示,如果按照联合国或世界银行标准来衡量,中国还有好几亿贫困人口。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在2020年表示,仅管中国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在一个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难。」
提共同富裕,私企大佬成目标:尽管宣布脱贫成功,中国贫富差距的鸿沟却越来越大。为了调节此现象,2021年8月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该次会议强调要合理调节过高收入,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会议中也提到「三次分配」的规划,即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鼓励富人捐赠,让资金流向相对贫困人群而实现社会收入转移。此后,多家私企成为中国政府打击的目标,私企大佬如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京东创办人刘强东等人纷纷宣布退居幕后,避免惹祸上身。
整治房地产业,打击教培行业:近几年,中国政府开始采取对资本敌视和打压。在习近平「房住不炒」的口号下,北京开始采取实质性措施抑制房地产市场的畸形扩张。 2021年推出对房地产企业实施限制融资的「三条红线」,要求房企压缩负债,这导致以恒大为代表的一批地产开发商陷入巨大的债务危机,也使以往热络的房地产投资市场明显降温。 2021年7月,中国政府推出「双减」政策整顿教培行业:严禁教培机构资本化运作,规定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被视为宣告教培行业的「死刑」。教培领军企业新东方和好未来的股价,分别暴跌超过80%和90%。
新冠疫情:从最初掩盖真相到强硬清零政策:2019年末,新冠疫情首先在武汉悄悄扩散,当局在疫情初期试图隐瞒消息。武汉市中心医院医生李文亮曾在私人微信透露可能是SARS病毒,并且质疑当局「没有人传人」的说法。他随后遭到上级约谈、被央视新闻报导成「传播谣言」,却在一个月后死于新冠肺炎。如今,在全球疫情肆虐两年多后,大部分国家逐渐恢复正常生活,但习近平仍强调,中国防疫将继续坚持「动态清零」。中国一再出现大中城市全城被“静态管理”,动辄数千万居民处在被封锁的状态,经济发展也严重受到防疫政策影响,2022年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仅0.4%,创下两年来的新低。
从铜锣湾书店事件跨境抓人到国安法砸毁香港一国两制:2016年,香港铜锣湾书店5名书店股东及员工突然失踪,其中书店经营者李波事后证明在香港被抓,引起舆论对于「内地执法人员跨境抓人」的不满。三年后,香港2019年爆发反《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运动,民众发起的示威游行遭到香港政府镇压。一年之后,中国人大2020年表决通过了《香港国安法》,批评政府的人士将有可能被冠上「颠覆国家政权」的罪名,多间香港新闻媒体遭到警方调查或主动宣布停止运作。习近平今年会晤新任香港特首李家超时表示,今年适逢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 「尽管经历了许多风雨挑战,但『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事实上,在批评者眼中,「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等自治方针如今只剩下口号。
从新疆再教育营海外曝光到人权理事会出台报告:中国政府长期以来称,须以严厉手段打击新疆的“分离主义、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势力”。习近平2014年访问新疆就曾说过:「对暴力恐怖活动,必须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先发制敌,露头就打。」自2017年起,新疆大规模设立「再教育营」,拘押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德国独立学者郑国恩(Andrian Zenz)的研究首先披露了这一现象,后来国际媒体的报导逐渐揭示有关营内强制劳动、虐待、洗脑等侵犯人权的做法。中国至今仍否认新疆再教育营存在,称这些机构为杜绝极端主义、为维吾尔人提供就业技能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 2022年8月,联合国人权高专办公室发布了报告,称中国在新疆对维吾尔人及其他少数民族实施酷刑的指控是可信的,并提到中国可能犯下反人类罪。
大国外交:一带一路从大张旗鼓「撒币」到问题重重:中国政府于2013年开始倡议并主导被称为「一带一路」的跨国经济带,其范围涵盖了历史上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也是习近平所提出的「大国外交」的一部分 ── 将自身明确定位为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大国,与开发中国家发展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中国政府称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区域互联互通,拥抱更美好的未来」,至2021年为止,已对163个国家总计投资8430亿美元。但近年来此倡议却遭到不少批评,一些西方国家称之为「债务陷阱外交」,例如斯里兰卡和黑山便因为积欠中国高额贷款,而陷入债务危机。中国政府慷慨援助外国、免去穷国债务,则被一些人戏称为「大撒币」。此外,输出中国工人到海外大量兴建基础建设,也引起生态和人权等相关争议。
中美关系恶化:从贸易战到芯片战:2018年,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大规模关税,其理由是中国窃取美国智慧财产权。接下来几个月,美国和中国互相对从对方国家进口的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中美贸易战开打。习近平当时曾称,中国希望与美国达成贸易协定,但中国不怕打贸易战,如有必要中国会「反击」。 2020年1月,中美代表在华盛顿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国除了承诺将在未来两年扩大进口美国商品外,也承诺将进行一系列实质性改革。美国方面则除了少部份关税有所降低,大部份维持不变。拜登上任后继续延长对华加征关税。今年8月,拜登签署《芯片法案》策进美国半导体产业发展。9月,美国政府宣布禁止芯片公司英伟达和AMD出口高阶AI芯片至中国。美国商务部表示正在审查其他有关中国的政策和做法,「防止先进技术落入坏人之手」。
对台政策: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但不放弃使用武力:习近平多次公开表示: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部势力干涉,绝不为任何形式的「台独」势力留下任何空间。 2019年,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表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 2022年8月,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访台后,中国解放军在包围台湾的六个海域空域展开军事演训行动,并组织实弹射击。解放军还宣布,往后将常态组织台海方向战备警巡。
宣称中俄没有合作的『禁区』:2019年,中俄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自乌俄战争以来,中国至今一直拒绝谴责俄罗斯,而直指美国和北约挑起冲突。如今各国对俄罗斯实施抵制,中国反而渔翁得利,从俄罗斯购买了大量低价石油。在今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几周前,习近平在北京接待了普京,期间双方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反对北约东扩,还称「两国友谊没有界限,没有合作的『禁区』。9月14日至16日,习近平在新冠疫情之后首度迈出国门,飞往中亚出席上合组织峰会,当然也和普京会了面。
中印关系从高点跌到谷底:中国和印度相互接壤,自1962年印中边界战争以来,印度便对中国长期有着不信任感。但在习近平掌权之后,中印将 2014年定为「中印友好交流年」并发表《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接下来连续数年,习近平每年都和印度总理莫迪进行至少一次会面。 不过,2020年中印两国部队数度在两国边界附近的加勒万河谷发生冲突,造成双方人员伤亡,后续在两国官员进行数轮会谈之后,事件才逐渐平息。期间,印度政府宣布禁止民众使用中国手机应用程序、印度全国贸易商总会呼吁全国抵制中国货。近两年,中印双方关系仍因边界纠纷而处于谷底。尽管习近平和莫迪皆出席了本月的上合组织峰会,但双方并未如外界预期一般在峰会期间进行会晤。
欧盟称习近平「转向独裁」:默克尔任德国总理期间,德中经济交流大幅增加。 2021年默克尔卸任德国总理前,中国官媒称默克尔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与此同时,中国同其他欧洲国家互动也非常热络: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欧之间大幅提升铁路货运量;中国企业在欧盟国家投资基础建设工程、收购经营不善的公司。此种友好局面近年逐渐产生变化,2019年欧盟宣布将中国称为「制度性竞争对手」。 2020年,中欧完成投资协定谈判,但由于中国的人权争议而被欧洲议会无限期冻结。 2021年,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指出:「欧中之间存在根本分歧,无论是在经济制度与应对全球化上,民主与人权上,还是在与第三国打交道上。」该文件也强调,习近平「转向独裁」引发欧盟严重关切。欧盟在今年中欧峰会之际对中国喊话:「希望中国即使不支持我们(对俄罗斯)的制裁行动,也至少别对其加以破坏。」不过,习近平仍高调展现和普京的友好关系。
南海筑岛礁建军事基地:2015年,菲律宾向中驻菲使馆提出外交抗议,要求北京停止在距离菲律宾仅有135公里的填海造陆活动。华盛顿智库公布的图像显示了中国自2014年以来在南沙群岛的填海造陆进展,其中包含建设可供轰炸机起降的跑道、人造新岛等。接下来几年,中方继续进行扩建工程。中国官媒《人民日报》2017年底刊文称「南海岛礁的面貌焕然一新」。同年度的一份智库报告指出,中国在南海岛礁上又兴建了飞机库,地下仓库,导弹发射井和雷达等设施。 今年3月,美军印太司令阿奎利诺表示,中国至少有3座南海人造岛礁已完全军事化,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对此回应,中方「在本国领土上部署必要的国土防御设施,是主权国家的当然权利」。然而,2015年习近平与前美国总统欧巴马会谈时曾称,中国在南沙群岛工程,「不是以他国为目标或给他国造成影响的活动」,中国「没有追求军事化的意图」。如今中国官方宣布完成南海岛礁军事化,与过去习近平之言背道而驰。
战狼外交:激起中国民族主义情绪:与过去几十年素来温和的中国外交官们相比,自从川普出任美国总统,中美贸易战开始之后,中国外交官在国际间的作风渐渐转为强硬的「战狼式外交」。 「战狼」一词来源于2015年中国的一部同名电影,剧中一些台词如「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成功点燃了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路透社2020年的一篇报导称,有中国外交官证实习近平曾指示,面对中美关系恶化等国际挑战,外交官们必须立场强硬地展现「斗争精神」。有学者认为,与其说是借战狼姿态维护国家尊严,不如说是想表演给国民看,展示中国不好欺负的形象。政治评论员邓聿文指出,以前中国总被骂软弱外交,故如今外交官们的「战狼外交」深受民众欢迎。国家的外交迎合国民喜好,使激化的民族主义情绪更加膨胀,却在国际间引起其他国家反感。
言论审查:微信敏感词87%与习近平有关: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公民实验室2020年公布的研究显示,社交平台微信在新冠疫情开始初期屏蔽了大量敏感词,内容广泛,包括中国政府防疫措施、港澳台防疫工作、李文亮事件等。当中192组敏感词涉及中央领导层,其中87%与习近平有关,包括「习近平到武汉」、「习近平+疫情蔓延」等。该报告指出,中国领导人在疫情初期强调「牢牢掌握新闻舆论的领导权」,一方面是为了减低公众恐慌,另一方面是避免领导人尴尬,维持中央政府的威信。
监控密度居世界之冠,社会事件仍频传:2022年6月,《纽约时报》公布的调查报告称,中国政府正透过手机和监控取得公民个资以稳固政权。中国也连续数年蝉联监控摄像头密度最高的国家,全球近10亿个监控摄像头中,有一半以上在中国。这些监控网和自2014年以来推动的「社会信用体系」紧密相连,以规范公共行为、惩罚「失信者」。习近平曾多次强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表示要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大格局。尽管看似布下了涵盖各个角落的安全网,社会事件仍时有所闻,今年发生的丰县铁链女事件和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引起大众关注,这也暴露了社会弊端不是仅靠监控和社会信用体系就能根治的。
DW:你到台灣的時候非常受歡迎,書出了繁體的中文版引起大家關注。你去到台灣一定有感覺,大家整天在談台海戰爭什麼時候爆發,你覺得會嗎,以你了解這些中共官員的決策?
沈棟:如果我來猜的話,因為我會認為習近平是跟共產黨的系統。因為2027年是中國建軍一百週年,北方軍建軍一百週年 ,他要有所準備。至於說是不是打,那是另外一回事,其實那有很多不同的考慮。但是你看他現在在搞的立法,包括對社會的宣講,最近這幾個月的立法也其實是戰爭立法,就戰時軍隊有什麼權力、政府有什麼權力,然後你再看他現在談什麼驚濤駭浪,也是對於社會的心理準備,因為打仗的話,不是軍事上準備而已,要整個社會準備好了,所以這些東西都在往前走,那這種情況下風險是不斷在提高。
其實今年的中國的經濟增長最後的結果非常重要,因為去年很差,今年本來應該是一個強烈的反彈,如果沒有,那你往後肯定也要比今年低。如果這樣子的話,包括現在美國、包括全球的地緣政治變化,習近平可能會把這個時間往後推,但是就越來越多變數。共產黨最後有沒有能力來執行這些事情,我覺得現在有很多變數。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