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7T13:58:44.923Z
“对美国芯片制裁的反制”

(德国之声中文网)柏林出版的《日报》注意到,美国财长耶伦周四到访北京,受到热情欢迎。耶伦为期4天的访问“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全球科技战是否会继续升级”。因为就在本周,中国宣布对镓和锗两种半导体制造需要的重要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文章写道:

“从根本上看,这是在美国以芯片制裁开启了新一轮争夺科技霸权的竞争后,人们早就预料到的一个步骤。过去数年里,华盛顿不仅切断了中国企业获得美国关键技术的渠道,而且最近还促使日本、荷兰等盟国加入针对半导体生产的某些制裁措施。

眼下不断强化的贸易保护主义是一场力量博弈的体现:美国、台湾和韩国在生产复杂的电脑芯片方面明显领先,而中国则在稀土和某些关键原材料上几乎拥有垄断地位。”

作者指出,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对致力于实现气候保护目标的欧盟也会产生影响,因为这两种材料是制造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太阳能光伏设备和电脑芯片所必须的材料。文章接着写道:

“北京首先将其出口管制视为对美国政府强硬产业政策的合法反制。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公开指责美国及其西方盟国的目的是遏制中国的崛起。不过,撇开道德权利问题不谈,中国政府的出口管制措施也可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内部,有关措施无疑会助推一场本已在激烈进行的讨论:如何才能降低对中国的依赖性

相关图集:谁发明了 “去风险”?

冯德莱恩智库演讲:2023年3月30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布鲁塞尔两个欧洲智库主办的活动中用英语发表演讲。她指出中国和欧洲之间的经济关系正变得越来越不平衡,中国“明确地将军事和商业领域融合在一起”的做法给欧洲安全带来了风险,因此需要去风险,并且更好地运用现有工具,以维护欧洲经济利益。“我们之间的关系不是非黑即白,而我们的答案也不可能如此。因此我们必须聚焦于去风险(De-Risking),而不是脱钩。”
对华关系新的关键词:冯德莱恩的讲话获得了巨大关注。“去风险”这个说法也随即开始在德国和美国被媒体和政界人士引用。《纽约时报》认为,这一表述是对欧盟对华关系新的概括,德国和法国外交官此后在国际组织中推广“去风险”的概念,并使之体现在当年5月广岛G7峰会声明的内容中。德国《明镜》周刊则指出,冯德莱恩希望在用词上保留空间,与美国一段时间以来使用的“脱钩”有所区别。
依赖是个“好选择”?:德国外长贝尔博克4月中访华期间也表示,德国并非要与中国“脱钩”,而是要“降低风险”,就是说欧洲应降低对中国“不健康”的依赖。同时出席记者会的中国外长秦刚则回应说,“中德是伙伴,不是对手”,双方在供应链上相互依赖“是市场规则下最优的选择”;只要两国都保持开放,“就没有必要担心所谓的依赖”。
肖尔茨是始作俑者?:有德国媒体注意到,最早公开使用“去风险”一词的并不是冯德莱恩,而是德国总理肖尔茨。2022年11月德国《明星》杂志(Stern)在肖尔茨访华前的一篇报道中引述他谈到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性时说到:“去风险和多样化是当务之急。”但当时这一说法并未引起特别的舆论关注。
金融术语:“去风险”(De-Risking)一词并非新近的发明,而是一个金融行业的术语,指的是银行或投资者收缩或终止交易关系,以降低支付违约的风险。而欧盟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2023年1月,亦曾在世界经济论坛上表示,欧盟虽需要“与中国合作和贸易”,但仍须修正与中国的商业交易方向,寻求与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降低风险,而非脱鈎”。
沙利文:免受胁迫:华盛顿的官员也开始使用“去风险”的表述。今年4月底,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发表讲话时表示,“去风险意味著拥有弹性的有效供应链,并确保我们不会受到任何国家的胁迫。”“我们只是要确保美国和盟国的技术,不会被用来对付我们自己,”而并不是要切断贸易,他强调,“正如冯德莱恩主席不久前所说的。”
跨大西洋共识:德国《商报》指出,在这个问题上,冯德莱恩、德国总理肖尔茨以及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显然已经形成了共识。“同'脱钩'不同的是,'去风险'的目的并不是要在经济上孤立中国,而是要增强欧洲自身的经济抗压能力。”
G7峰会余音:5月的广岛G7峰会结束后,英国首相苏纳克(左二)对媒体表示,英国和G7集团其它国家在共同寻找方法,减少中国带来的挑战。“这一切都是关于去风险,而不是脱钩。”他补充说:“我们(七国集团)正在采取措施防止中国利用经济胁迫来干涉其他国家的主权事务。”
北京:不要“鹦鹉学舌”:对G7会议公报本已大为不满的北京做出激烈反应,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发言人指责首相苏纳克的言论是“鹦鹉学舌”。中国外交部(图)之前就G7公报表示:“对于所谓‘经济胁迫’,美国大搞单边制裁、‘脱钩断链’,才是把经贸关系政治化、武器化的真正‘胁迫者’。我们奉劝七国集团不要做经济胁迫的同谋和帮凶。”
李强斥“伪命题”:中国总理李强6月27日在天津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WEF)“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时说:“现在在西方,有些人在炒作所谓的‘降依赖、去风险’,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看,这两句话就是一个伪命题。”他认为,风险管控应该由“企业去做相应的判断和选择”,政府和相关组织“不应该去越俎代庖,更不应该将去风险扩大化、政治化、意识形态化”。
走入欧盟对华战略:共同的对华政策也是6月30日结束的欧盟峰会上的一个重要议题。峰会联合声明称,将支持继续保持同中国的经贸关系,同时减少欧洲对中国的的经济依赖。"去风险"在本次声明中正式登场,成为一个概念,今后欧盟将以它作为指导方针推出对华战略。但有批评指,欧盟目前表述的“去风险”仍缺乏具体的计划和责任规范。

同时,这一事件表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主张的‘去风险’(De-Risking),即有针对性地减少供应链风险,是需要时间的。由此,一些欧洲企业高层因担心在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的全球科技战中成为受伤者而紧张,也就不足为奇了。据路透社报道,大众汽车正在密切观察形势,并将‘在必要的时候采取措施’。”

很快变钝的利剑 

《南德意志报》发表题为“中国在威胁,那又怎样?”的评论,也分析了同一个话题: “中国政府在美国财长耶伦到访前不久表明,对美国为遏制其高科技雄心实施的封锁,中国不会束手待毙。从8月起,出口镓和锗必须申请许可证。这是两种半导体生产中的重要原材料,而中国是全球最重要的供应国。受到影响的企业陷入不安。

“不过,中国的这一步骤很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最大的损害。因为阻断原材料的供应远不如美国、荷兰和日本推出的出口管制那样有效。后者让中国无法获得在人工智能开发中发挥核心作用的高端芯片。此外,中国还无法获取自行制造芯片所需的机械。这些机械属于人类所制造的最为复杂的工具,仿造的难度之高难以想象。 

中国在原材料方面的中心地位并不在于这些矿藏是中国独有。中国只是能以低于其他国家的成本开采和加工。这在国际大分工的时代有其意义,但在眼下大国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却成了一个问题。不过对西方来说,这个问题是有解的。镓、锗和稀土矿藏分布在世界各地,中国也并不垄断其开采技术。即便中国将威胁付诸实施,不再向西方出口上述原材料,最初几年会导致痛苦的供应瓶颈,但一旦西方建立起了替代供货方,中国的管制就失去了效用。欧盟就正在专注朝这个方向努力。中国的威胁是一柄很快会变钝的利剑。”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着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