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反駁通縮觀點 看好經濟前景
2023-07-14T08:41:38.360Z
(德國之聲中文網)多家媒體日前報導,當西方國家努力應對通膨時,中國正面臨通貨緊縮。然而,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週五(7月14日)反駁了這個說法。
「目前沒有通縮,下半年也不會有」
中國官媒新華社報導,劉國強在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記者會上表示,相較於他國經濟高通膨的情景,中國物價相對平穩、近月亦開始走低,但中國當前經濟情況與歷史上的典型通貨緊縮存在明顯差異,目前並沒有、下半年也不會出現通縮情況。
根據中國官方數據,中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6月份回落至零,不僅創下2021年2月以來新低,更觸及通縮分界點。《華爾街日報》指,近兩季度以來,中國多項經濟指標持續低迷回落、樓市交投不振,與此前因鬆綁「清零」政策後出現的經濟快速反彈形成鮮明對比,投資者對經濟復甦的預期也開始轉弱,引發了中國即將陷入通縮困境的預期。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首席亞太經濟學家加西亞-埃雷羅(Alicia Garcia Herrero)表示,中國國內需求確實疲軟,市場呈現非常負面的情緒。
然而,劉國強強調,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並未改變,當前面臨的挑戰是疫後經濟復甦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他對中國經濟前景表示樂觀,稱經濟循環和居民收入、消費等已開始好轉,且隨著政策效果顯現,供需缺口將進一步彌合。他預期CPI有望於8月後逐步上行,中國全年CPI總體走勢預計呈U型;年內物價水平先降後升,有望於年底向1%靠攏。
《華爾街日報》指出,劉國強此言釋出中國將繼續寬鬆貨幣政策的信號。
17日,中國將公佈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或能提供更多關於中國經濟狀況的線索。
為什麼外界說中國「逆勢通縮」?
巴克萊銀行(Barclays)的金融專家認為,中國陷入了「困難的通縮氛圍」。通縮意味著價格普遍下跌,導致銷售、薪水和投資全面下降的螺旋式發展,對經濟帶來災難性後果。
《金融時報》13日分析中國通縮的成因。報導指,中國與他國同樣尋求藉寬鬆的貨幣、財政政策來應對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中國政府2020年至2022年進行了發行債券、調低利率等措施;在財政刺激措施方面,則針對基礎設施支出和企業等領域,以減稅、降低人民薪資中強制納入社保的比例,以及其他避免失業的措施為主。
相較之下,美國推出了更大規模的財政和貨幣刺激計劃,讓消費者直接獲得了的補助和失業救濟金。
報導還指出,嚴格、長期的防疫封控政策也讓中國失業率飆升、對家戶資產負債表造成嚴重損害,房市崩潰也打擊商品價格,降低了生產者價格通膨。公部門方面,中國多地地方政府陷入債務困境;私營部門則產能過剩,並因消費需求疲軟而不願投資。
報導指,這樣的通縮趨勢若留下根深柢固的印象,將進一步抑制企業投資,而消費者則將因擔心工作不保、房價繼續下跌,而愈發減少支出,讓消費復甦進一步喪失動力。
(綜合報導)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