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4T04:35:14.553Z
圖為德國總理肖爾茨6月19日在柏林會見中國總理李強。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政府週四(7月13日)公布未來與中國打交道的首份「中國戰略」,將中國定調為「夥伴、競爭者與體制性對手」,尋求合作的同時也呼籲降低依賴的風險。對於這份對華戰略,專家提出了不同的分析

前歐洲議會政治顧問、台灣東華大學助理教授馮儒莎(Zsuzsa Anna Ferenczy)認為,這是一份措辭強硬、清晰詳細的戰略,超出她的預期。她向DW表示,德國作為重要的歐盟成員國,其對華政策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這不僅是德國自己的對華政策,也影響著歐盟如何應對中國」。

馮儒莎認為,這顯示德國對華戰略「歐洲化」,德國欲將其應對中國的政策與歐盟對齊。她說,「只有成員國通力合作,歐盟才有可能成功應對中國」。而俄烏戰爭也讓北京看見,歐洲正前所未有地團結,北京應做好準備。她補充道,這份措辭強硬的戰略如何在現實中發揮作用、會否落實到位,仍有待觀察。

北京獨立學者、原清華大學政治學系講師吳強也持類似看法。他告訴DW,這份文件在北約峰會的背景下出台,可以視為德國與北約成員國的「默契」,不僅強調德中關係應基於國際秩序,也提及了人權和台灣問題,「極具歷史意義」。

吳強指,如何與中國打交道不僅是德國的難題,也是整個民主世界的難題;這份戰略作為民主世界對華戰略的範本,可以想像其難產程度。他認為,俄烏戰爭開打500天之後,這份戰略就「民主世界與中國互動的相處之道」,給了世人一個雖然折衷、但仍相對清晰、且具強烈示範意義的答案——西方與中國之間,是一個可管理的、可控的關係。

他評價,這份「教戰守則」在德中之間的競爭、合作、對抗等3個面向,都展現了可能性。「這是有原則現實主義相當完美的一個範本,剩下的問題就是如何執行。」

相关图集:谁发明了 “去风险”?

冯德莱恩智库演讲:2023年3月30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布鲁塞尔两个欧洲智库主办的活动中用英语发表演讲。她指出中国和欧洲之间的经济关系正变得越来越不平衡,中国“明确地将军事和商业领域融合在一起”的做法给欧洲安全带来了风险,因此需要去风险,并且更好地运用现有工具,以维护欧洲经济利益。“我们之间的关系不是非黑即白,而我们的答案也不可能如此。因此我们必须聚焦于去风险(De-Risking),而不是脱钩。”
对华关系新的关键词:冯德莱恩的讲话获得了巨大关注。“去风险”这个说法也随即开始在德国和美国被媒体和政界人士引用。《纽约时报》认为,这一表述是对欧盟对华关系新的概括,德国和法国外交官此后在国际组织中推广“去风险”的概念,并使之体现在当年5月广岛G7峰会声明的内容中。德国《明镜》周刊则指出,冯德莱恩希望在用词上保留空间,与美国一段时间以来使用的“脱钩”有所区别。
依赖是个“好选择”?:德国外长贝尔博克4月中访华期间也表示,德国并非要与中国“脱钩”,而是要“降低风险”,就是说欧洲应降低对中国“不健康”的依赖。同时出席记者会的中国外长秦刚则回应说,“中德是伙伴,不是对手”,双方在供应链上相互依赖“是市场规则下最优的选择”;只要两国都保持开放,“就没有必要担心所谓的依赖”。
肖尔茨是始作俑者?:有德国媒体注意到,最早公开使用“去风险”一词的并不是冯德莱恩,而是德国总理肖尔茨。2022年11月德国《明星》杂志(Stern)在肖尔茨访华前的一篇报道中引述他谈到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性时说到:“去风险和多样化是当务之急。”但当时这一说法并未引起特别的舆论关注。
金融术语:“去风险”(De-Risking)一词并非新近的发明,而是一个金融行业的术语,指的是银行或投资者收缩或终止交易关系,以降低支付违约的风险。而欧盟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2023年1月,亦曾在世界经济论坛上表示,欧盟虽需要“与中国合作和贸易”,但仍须修正与中国的商业交易方向,寻求与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降低风险,而非脱鈎”。
沙利文:免受胁迫:华盛顿的官员也开始使用“去风险”的表述。今年4月底,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发表讲话时表示,“去风险意味著拥有弹性的有效供应链,并确保我们不会受到任何国家的胁迫。”“我们只是要确保美国和盟国的技术,不会被用来对付我们自己,”而并不是要切断贸易,他强调,“正如冯德莱恩主席不久前所说的。”
跨大西洋共识:德国《商报》指出,在这个问题上,冯德莱恩、德国总理肖尔茨以及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显然已经形成了共识。“同'脱钩'不同的是,'去风险'的目的并不是要在经济上孤立中国,而是要增强欧洲自身的经济抗压能力。”
G7峰会余音:5月的广岛G7峰会结束后,英国首相苏纳克(左二)对媒体表示,英国和G7集团其它国家在共同寻找方法,减少中国带来的挑战。“这一切都是关于去风险,而不是脱钩。”他补充说:“我们(七国集团)正在采取措施防止中国利用经济胁迫来干涉其他国家的主权事务。”
北京:不要“鹦鹉学舌”:对G7会议公报本已大为不满的北京做出激烈反应,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发言人指责首相苏纳克的言论是“鹦鹉学舌”。中国外交部(图)之前就G7公报表示:“对于所谓‘经济胁迫’,美国大搞单边制裁、‘脱钩断链’,才是把经贸关系政治化、武器化的真正‘胁迫者’。我们奉劝七国集团不要做经济胁迫的同谋和帮凶。”
李强斥“伪命题”:中国总理李强6月27日在天津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WEF)“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时说:“现在在西方,有些人在炒作所谓的‘降依赖、去风险’,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看,这两句话就是一个伪命题。”他认为,风险管控应该由“企业去做相应的判断和选择”,政府和相关组织“不应该去越俎代庖,更不应该将去风险扩大化、政治化、意识形态化”。
走入欧盟对华战略:共同的对华政策也是6月30日结束的欧盟峰会上的一个重要议题。峰会联合声明称,将支持继续保持同中国的经贸关系,同时减少欧洲对中国的的经济依赖。"去风险"在本次声明中正式登场,成为一个概念,今后欧盟将以它作为指导方针推出对华战略。但有批评指,欧盟目前表述的“去风险”仍缺乏具体的计划和责任规范。
德国首份对华战略:2023年7月13日,德国联邦内阁通过首份对华关系战略,“不脱钩、去风险”是重要内容之一。文件称,德国将继续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应“降低关键领域的依赖性”。德国政府将提高社会对涉华风险的敏感度,加强与企业的交流,提醒企业做好风险管控。文件还强调,单方面改变台湾海峡现状是不可接受的,台海军事冲突升级将影响到德国和欧盟的利益。

德中關係不對等?

相較於2位學者對這份戰略的肯定,德國反對派基督教民主聯盟(CDU)的外交政策發言人哈特(Jürgen Hardt)則認為,這份戰略的內容不夠完善。

哈特告訴DW,德國應該藉此機會更深入瞭解盟友面對中國挑戰的共同立場,針對「如何處理對華貿易關係」達成共識。北美、歐洲、英國、日韓若能統一戰線,中國就難以忽視自由世界的聲音。

此外,哈特認為,西方應藉其對北京的影響力做更多事情,比如藉德國的經濟力量,來鼓勵中國放棄不符合公平貿易的做法。

哈特舉例,中國國有公司日前收購了漢堡港碼頭的部分股權,「中國若能在西方世界投資,例如買下漢堡港的一部分,歐洲的德國公司為什麼就不可能購買中國港口的部分股份呢?」他認為,如果中國不允許漢堡港購買上海港的一部分,就應該禁止中國購買漢堡港的一部分。「這也許該是這個戰略的具體結果。不幸的是,總理辦公室反對。」

馮儒莎表示,歐盟在與中國的關係中,在乎的是「對等性」(reciprocity)以及公平,而這份戰略6度提及「對等性」一詞,也確實反映了這點。

中國的反應

德新社報導,德國主要商業團體普遍對該戰略表示歡迎,並支持政府不與中國經濟「脫鉤」的立場。德國工業聯合會主席魯斯沃姆(Siegfried Russwurm)坦言,德國企業近年也感受到了西方與中國日益緊張的關係,但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市場,仍是德國重要的經濟夥伴。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13日表示,希望德方理性、客觀地看待對中關係,若基於意識形態偏見和競爭焦慮強行「去風險」,只會適得其反、加劇風險。去年11月,中國外交部便曾對該戰略早期草案表示憤怒,稱德方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是「冷戰思想的遺產」,並指責德國試圖藉散播侵犯人權的「謊言和謠言」詆毀中國。

吳強表示,中德之間在利益上多有重合之處,但只要涉及政治、人權,雙方的分歧就會愈來愈大。他認為這份對華戰略並未掩蓋這一點,德國外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甚至稱2020年中歐投資協議不合時宜,「這對中國來講打擊是巨大的」,也會讓中國領導層感到失望,「因為它沒有實現李強遊說(所想要達到的)」。

馮儒莎認為,戰略公開後,中方可能批評德方「不公平」、「看不見中國的本質」。她指,這份對華戰略開宗明義地表明「中國變了」,因此德國與中國的關係也有調整的必要。這份戰略中,與中國合作仍是基本要素;儘管雙方在政治上有所歧異,但為了真正接觸中國,德中之間需要共同努力,因此中國不應將其解讀為具有冒犯性。

德國外長貝爾伯克4月曾赴北京會晤中國外長秦剛。

台海局勢與人權議題

這份戰略強調,德國應擴大與台灣的關係, 警告中國不要採取任何武力侵台行動。不過,「一中政策」仍是德國行事的基礎,德國也只與中國有正式外交關係。

馮儒莎說,這份戰略提及台海局勢的篇幅之長,令她感到驚訝,但也對德台關係做出了「有用」的重申與定調。

她指出,中國不斷「錯誤地聲稱與台灣合作違反了『一中原則』」,而該戰略再次將德國與台灣的合作放進「一中政策」的框架內,從最高層級宣示「我們奉行『一中政策』」,設定了界限,並駁斥來自北京的虛假指控,重申德方與台灣交流的基礎及權利。

德國的對華戰略中也提到了台海議題(示意圖)。

基民盟發言人哈特表示,中國對台灣的任何入侵,都將徹底改變北京與西方的關係,而中國領導人不會冒著貿易關係受損的風險行事:「共產黨的專政之所以能夠存在,是因為他們推動了國家的經濟發展。若非如此,中國政府就會損害其權力的基礎,我認為他們不會這麼做。」

針對德中雙方屢屢分歧的人權議題,學者吳強說,德國正警惕於「中國在全球咄咄逼人(的)態勢」;馮儒莎進一步指出,儘管北京一直以「內政」為由,拒絕任何關於人權的討論,但德國正在發揮領導作用,以其地位為籌碼,藉由這份對華戰略,推動人權等歐盟高度關注的重要議題。她認為,這份戰略顯示,「正因為德國與中國有著密切的聯繫,(所以德國)聯邦政府在維護人權和維護歐洲經濟利益方面,負有特殊責任」。

(綜合報導,李宥臻對此文亦有貢獻)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