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复苏乏力考验决策者的经济策略

许多经济学家表示,为提振经济,中国应转为向个人消费者提供更直接的支持。

图片来源:Cfoto/DDP/Zuma Press

Stella Yifan Xie 发自香港 /

Jason Douglas 发自新加坡

经济学家表示,中国即将出台更多刺激措施,以提振举步维艰的国内经济。只不过不是中国需要的那种刺激措施。

周一,中国经济再传坏消息,今年第二季度GDP环比增速放缓至0.8%,这意味着在取消了过去三年大部分时间里对经济发展形成阻碍的严格防疫措施仅数月后,中国经济就失去了动力。

经济复苏乏力引发市场预期中国政府很快将推出有限的新措施以促进增长,包括降息和进一步放松楼市调控政策,以应对不断上升的通货紧缩风险以及越来越多显示消费者和企业信心低落的迹象。

中国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6.3%,增幅高于第一季度的4.5%。然而,这个表面健康的数字主要归功于上年同期的对比基数偏低,当时新冠封控打击了供应链,并导致几乎所有经济活动陷入停顿。第二季度GDP同比增幅也远低于此前接受《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调查的经济学家预期的6.9%。

其他令人担忧的迹象包括:6月份青年失业率升至历史新高,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仅增长0.2%。有经济学家指出,一度被认为保守的全年增长5%左右的官方目标现在面临风险,除非政府采取更强有力的应对措施。

中国决策者面临的问题是,如果像近月来一直所做的那样,向市场提供更多信贷支持并适度降息,可能收效甚微,因为很少有企业和家庭愿意借钱投资或支出。中国政府促增长的传统做法是基建支出和扶持制造商,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家庭上,这种传统做法产生的回报越来越少。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应转为向个人消费者提供更直接的支持。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级研究员Mary Lovely表示,有人预计,一旦进入信心疲软的通缩环境,就会促使中国政府采取进一步行动。

“问题是,‘他们能做什么才会奏效?’”她还表示。“无论转向哪条路,都会存在限制因素。”

至少从1750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据联合国估计,就在今年4月,印度会超越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而且到下个世纪初,印度的人口预计将是中国的两倍。在这一分水岭时刻到来之际,《华尔街日报》探究了人口的变化对个各国家的未来以及全球经济可能意味着什么。封面图片制作:Jacob Anderson Nelson/WSJ WSJ S Chinese

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经济复苏乏力,但中国官员迄今为止一直避免采取大规模刺激措施,而是将重点放在小幅下调关键利率和放松楼市调控上,例如放宽一些城市的购房资格限制。

“政策制定者日益感到担忧并已采取一些措施来扶持经济,这不足为奇。但迄今为止采取的措施还不足以对经济形成实质性的提振,”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经济学家在致客户的一份报告中写道,同时该行将中国全年经济增长预期从之前的6%下调至5.5%。

《华尔街日报》今年6月份报道称,中国政府正考虑发行约人民币1万亿元(约合1,400亿美元)债券,为债台高筑的地方政府提供帮助,同时提振商业信心。这些特别国债将用于为基建项目和其他旨在促增长的举措提供资金,或用于帮助地方政府偿还债务。

中国高层官员将于本月召开会议,预计将宣布另一系列措施。许多经济学家预计这些措施的范围有限。

TS Lombard驻伦敦的亚洲和中国研究主管Rory Green表示,他预计高层官员们将采取措施缓解地方政府的资金紧张状况,从而为基础设施投资释放资金。这些措施可能包括发行更多债券,或推动银行发放新贷款。

Green称,他还预计中国政府将宣布一些刺激消费的小规模举措,比如发放代金券。但Green认为,这种样微不足道的支持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都是不够的。

越来越多经济学家、甚至包括一些前官员,已开始呼吁中国政府采取新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着眼于支撑消费者支出

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上个月呼吁政府为中国家庭提供直接补贴,以刺激消费。复旦大学(Fudan University)教授张军指出,中国需要提高家庭收入以拉动内需,而非将更多资金投入基础设施投资。

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贸易与经济学教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简称IMF)前中国区负责人普拉萨德(Eswar Prasad)表示:“目标明确的财政刺激措施可能有助于在短期内促进家庭消费,并在中长期内实现经济增长的再平衡。”

他称,旨在促进消费的政策将有助于实现重振经济的短期目标,并有助于达成经济再平衡、摆脱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中长期目标。

其他措施可能包括为中国人流动就业提供更大便利,以及在医疗健康、退休金和失业保险等领域增加支出。

但这些转变不太可能很快实现,因为这些举措需要彻底改变社会结构,恐怕破坏数千万民众的生活稳定。

在包括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在内的前几轮经济衰退期,中国政府投放了数千亿美元资金,推动了一场持续多年的建设热潮,避免了经济的急剧滑坡。

但是,这种做法也造成了债务的快速积累以及资产价格的飙升,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从而引发了自身的问题,并促使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从2016年开始倡导一场去杠杆行动,这场行动一直持续至今。

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高级研究员罗奇(Stephen Roach)表示,回归这种老套路确实与中国政府现在试图实现的目标背道而驰。

高盛(Goldman Sachs)经济学家预计,中国将出台的任何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刺激措施都可能具有针对性且力度温和,这主要是因为债务水平已经高企,而且中国政府希望避免房地产泡沫再次膨胀;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竭力抑制房地产泡沫。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已继续承诺将以减税的形式为企业和制造商提供更多帮助,而不是直接为家庭提供补贴。一些分析人士称,如果政府选择向家庭发放补贴,只会鼓励中国百姓存更多的钱以备不时之需,而不是去消费。

也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很大程度上仍有望实现今年约5%的增长目标,因此政府不会急于在短期内加大刺激力度。

“真正的威胁是2024年及以后中国经济会发生什么,”研究机构China Beige Book的董事总经理Shehzad Qazi说。“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一年,很多‘干火药’会被保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