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粮食危机是否会成为新常态?
印度于7月下旬停止了非巴斯马蒂白米的出口以控制国内价格飙升并确保其本地供应的同时,该国已准备好解释。
来自世界最大大米出口国的禁令总是会在全球市场引发恐慌浪潮,因为数十个国家,特别是亚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都依赖印度大米。
但印度表示,“由于地缘政治局势、厄尔尼诺现象和其他稻米生产国的极端气候条件导致国际价格高企”,该国被迫采取这一举措。出口禁令影响了该国四分之一的大米出口。
印度出口限制的实施就在俄罗斯因乌克兰持续战争而退出黑海粮食协议后不久,可能会引发更广泛的粮食危机。
然而,该禁令引发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异常的天气情况、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以及气候相关因素导致的低产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冲突,导致价格螺旋式上升和饥饿前景加剧。
2022年的严酷热浪摧毁了印度的小麦产量,新德里实施了出口禁令。而一年多后,世界第二大小麦生产国仍未解除该禁令。这也是印度连续第二年限制大米出口。
阿根廷是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国和玉米生产国,然而该国正遭受6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导致产量大幅下降。
全球最大棕榈油出口国印尼2022年因价格上涨而短暂禁止出口,引发全球食用油争夺战,特别是乌克兰的葵花籽油供应也因战争而中断。
巴西作为豆油主要生产国,近年来也遭遇干旱,而2021年加拿大菜籽油产量创14年来最低水平。
那么,持续的粮食危机是否会成为新常态?世界对此能做些什么?
简短的回答:极端天气条件、出口限制和地缘政治裂痕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可能会使地球的粮食安全面临持续性的风险。不过,专家表示有解决办法。允许自由贸易和使用能够更好地抵御气候变化的更好的农作物品种有助于缓解未来的危机。

出口限制不断增加
大米是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每年消费量超过5亿吨。印度大米出口量占全球的40%,其他主要参与者包括泰国、越南、巴基斯坦和美国。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大米市场分析师雪莉·穆斯塔法告诉半岛电视台,过去两年,印度禁止出口的非蒸谷米、非印度香米等大米品种约占全球市场的10%。
她表示,这种大米“将运往非常特定的地区,包括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尼泊尔和孟加拉国”。她还指出,“最近,非洲买家已成为购买此类大米的主力,其中包括喀麦隆、马达加斯加和科特迪瓦。”
但印度还对蒸谷米征收20%的出口税,实际上是对所有非印度香米实施限制,占该国大米出口总量的80%。
穆斯塔法说道,此类出口限制破坏了市场稳定,导致全球价格上涨,特别是影响那些因担心供应紧缩而希望购买更多大米的贫穷国家。
要了解大米的需求,请考虑一下印度2022年的做法。2022年9月,印度试图通过关税阻止国际购买非巴斯马蒂白米,以确保国内供应充足。但这个策略失败了。尽管征税,印度该品种大米的出口量在9月至3月期间仍比前一年增长了25%。
如今,随着印度完全禁止部分大米出口,全球价格进一步飙升。根据粮农组织的所有大米价格指数,7月份大米价格达到2011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高级研究员约瑟夫·格劳伯告诉半岛电视台,“自印度宣布该禁令以来,被视为大米基准价格的泰国白米价格上涨了约14%。”
然而,印度并不是唯一采取出口限制措施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2023年7月的最新粮食安全更新,共有20个国家对主要粮食商品实施出口限制。阿富汗禁止出口小麦,孟加拉国禁止出口大米,喀麦隆禁止出口植物油和谷物,而俄罗斯和乌干达等国家对葵花籽油、小麦、大麦、玉米和大米等部分产品征收出口税。
自2022年2月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这些贸易限制政策尤其猛增。

“饥饿加剧”
德国波恩大学农业和食品经济学教授马丁·卡伊姆告诉半岛电视台,自2020年新冠疫情扰乱全球供应链以来,小麦、玉米、大米和油籽等主食价格在经历了多年相对稳定的成本后出现上涨。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指数,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全面入侵使情况雪上加霜,2022年3月全球粮价创历史新高。卡伊姆表示,“自2007年至2008年和2011年以来,我们从未见过这样的增长。”
战前,俄罗斯和乌克兰占全球小麦出口量的34%、大麦出口量的27%、玉米出口量的17%和葵花籽油出口量的55%。一些地区尤其高度依赖这两个国家的进口。北非和中东50%的谷物供应来自这两个国家。
俄罗斯对黑海港口的军事封锁导致乌克兰出口在2022年3月至7月期间几乎停止,之后联合国和土耳其与基辅和莫斯科达成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以恢复出口。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期间,乌克兰出口了超过3200万吨玉米、小麦和其他谷物。
但俄罗斯于7月17日决定不再续签该协议,这可能会使乌克兰计划的4500万吨粮食出口减少一半。
卡伊姆称,“我担心过去二十年来我们(在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已经停止。我们现在可以看到饥饿人数不断增加,这可能会影响到2030年消除饥饿和一切形式营养不良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根据粮农组织《2023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2022年,约9.2%的世界人口(6.91亿至7.83亿人)面临饥饿,显著高于2019年疫情前的7.9%。
加拿大和欧洲的野火、南美洲和东非的干旱、中国和加州干旱地区的洪水,这些气候变化加剧了粮食危机。

太热、太干、太湿
2022年,毁灭性洪水席卷了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区,水淹没了捷克共和国大大小小的农田,损害了该国80%以上的农作物,并导致其陷入粮食危机。
世界正面临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现象的另一端是阿根廷和西班牙,两国在2023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干旱。
现在,据报道,随着世界第四大谷物出口国预计将出现干旱的厄尔尼诺现象,澳大利亚预计今年小麦产量将大幅下降34%。根据总部位于纽约的人工智能相关农产品工业分析公司Gro Intelligence的数据,高温还影响了美国玉米产量以及欧洲和加拿大的小麦产量。
由于今年天气条件不利,肯尼亚、索马里、乌干达、坦桑尼亚、海地、智利和玻利维亚的作物单产预计也会下降。
可以肯定的是,从理论上讲,世界某一地区的产量下降往往可以通过其他国家的丰产来弥补。
位于新德里郊区索内帕特的阿育王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巴拉特·拉马斯瓦米告诉半岛电视台,“极端天气确实会影响农作物生产,但这种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并不对称。在世界上未受影响的地区,全球粮食供应没有太大变化。要各国之间有足够的合作并且允许粮食自由流动,全球粮食系统就可以应对此类短缺。”
例如,虽然干旱导致2021年和2022年美国和一些亚洲国家的小麦和玉米单产下降,但据报道,澳大利亚在这两年小麦产量丰收。
然而,由于出口管制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拉马斯瓦尼倡导的粮食供应自由流动如今面临压力。科学是明确的:从长远来看,气温上升将导致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消费最多的作物产量下降。

需要什么
据分析师称,出口管制和产量下降这两个挑战都是可以解决的。我们需要的是全球战略。
拉马斯瓦米表示,过去几年全球粮食库存一直保持在相似水平,而粮农组织2023年6月的最新预测实际上显示基本农产品的产量和库存有所增加。
他称:“出口商需要采取协调行动,尤其是向贫穷国家保证我们不会随意断供,也不会牺牲他们的利益。这将恢复人们对全球贸易体系的信心,因为世界贸易容易受到政治风险和看法的影响。”
与此同时,卡伊姆表示,必须改进作物生产系统,各国必须使用更好、更坚韧的种子,重点发展更能抵御极端天气条件的作物。因此,这意味着各国需要加大对农业研究和技术的投资。
卡伊姆说道:“通过采取中长期的正确步骤,迫在眉睫的粮食危机是可以避免的。”
能够承受极端温度的传统气候智能型作物正在慢慢卷土重来。小米曾经是非洲和亚洲许多地区的主食,近年来出口量有所增加。联合国将2023年定为国际小米年,并开展一系列促销活动,目的是强调这些古老谷物品种的营养(富含蛋白质和微量营养素)和气候友好的特性。
同时,科学家们正在开发水稻、小麦、玉米和其他重要作物的耐旱品种。这些都无法很快取代目前世界各地广泛使种植的谷物品种,但它们提供了一个潜在的长期解决方案。
这是一场与时间和日益严重的饥饿现象的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