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台北5日電)德國之聲(DW)4日報導,中國政府接連頒布藉由激勵消費提振經濟的措施,但歐洲經濟學家分析,這些手段治標不治本,因真正有用的措施需要花很多錢,而且還得假以時日方見成效。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上月31日發布「關於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內容羅列20條恢復和擴大消費措施,包括各地區不得新增汽車限購措施、支持各地舉辦美食節、全面落實帶薪休假制度等。

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ETH Zurich)瑞士經濟研究所學者艾興瑙爾(Vera Eichenauer)告訴DW,相較於中國經濟當前所面臨的難題,北京近期連續頒布的一系列措施「規模似乎太小」。

她說,中國政府顯然是意識到公共財政負債率居高不下,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極其沉重,但是頒布更大規模的經濟提振措施,需要花更多錢。

艾興瑙爾表示,如果中國政府真有意提振消費者信心,必須從減輕居民養老負擔、降低青年失業率著手,而非治標不治本,試圖給汽車與電子產品消費提供優惠。

她說,北京近年強監管科技與補教業,導致如今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因這些行業曾吸引許多青年投入,中國政府如果能重新使這些行業自由化,也許比現在花錢局部促進消費的措施可取得更大成果。

中國經濟向來仰賴內部消費、投資挹注和出口貿易帶動,艾興瑙爾分析,目前看來這3台引擎都出現問題,因西方國家抗通膨,導致對中國產品需求減低,地緣戰略形勢緊張,美國限制向中國出口,降低投資者信心。

中國政府面對如此多項挑戰,艾興瑙爾表示,能夠採取的有效措施其實並不多,因北京在貨幣政策、基建投資方面的迴旋空間有限,並呼籲當局應減少對企業限制、加強市場自由化,才能獲得新的動能。(編輯:曹宇帆/呂佳蓉)112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