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吹寒風 北京施壓專家學者少談壞消息
(中央社記者李雅雯台北6日電)中國COVID-19疫後經濟復甦乏力,市場充斥通貨緊縮、資本外逃等訊息。業界分析師、智庫人員、大學研究人員等7名經濟領域專家透露,接獲指示要求避免發表經濟趨勢負面言論。
業界分析師、智庫人員、大學研究人員等7名經濟領域專家對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表示,接獲雇主告知,某些話題禁止公開討論,要求避免對於中國經濟通貨緊縮、資本外逃等議題發表負面言論。
金融時報6日報導引述智庫學者、券商經濟學家意見表示,現在積極報導經濟新聞面臨著壓力,為了增強公眾信心,監管機構不想在公開場合聽到有關經濟負面評論;一名央行顧問說,「他們希望我們從積極的角度解讀壞消息」。
一名分析師說,經濟研究專業人士的自我審查正在日益加強,投資者在難以獲得可靠數據的市場上往往依賴這些專業人士,這凸顯了北京對於訊息流動的控制加大。
位於香港的東方資本(Orient Capital Research)董事總經理柯里爾(Andrew Collier)說,任何國家都會擔心經濟放緩,中國喜歡在世界面前擺出勇敢面孔且領導層特別注重形象,「將這3個因素放在一起,就會導致經濟非常不透明」。
中國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從去年10月開始至今年6月連續9個月呈現負成長;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微幅波動,6月年增率為零成長,外界頻指中國經濟恐已陷入通貨緊縮。
花旗集團經濟學家認為,由於消費需求疲弱,扣除波動性食品、能源成本後的核心商品價格已經進入「通貨緊縮區」;中國官方則否認這個情況,中國國家統計局發言人付凌暉日前說,通貨緊縮在中國不存在、也不會存在。
金融時報引述上海一家大型金融機構經濟學家意見表示,當地電視媒體明確表示,僅能容忍正面評論。這名經濟學家說,去年談論通貨緊縮或其他經濟風險沒有問題,現在這樣的評論不會出現在電視上,即使是預先錄製的採訪。
有分析師指出,北京對於負面評論加強控制,以提振市場信心,信心對於推動經濟復甦非常重要,目前明顯信心不足。
報導強調,這種壓力促使許多經濟學家在研究報告或投資者電話會議中避免談論敏感話題、字彙,或改採用委婉說法,例如用「通脹(通膨)疲軟」取代通貨緊縮。(編輯:邱國強)112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