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林敬殷台北7日電)台灣碳權交易所今天正式成立,碳排放將成為企業成本,學者建議,台灣碳權制度應與國際接軌,碳交易相關子法也須盡速制訂;環境部回應,自願減量抵換專案等子法草案,收集外界意見後盡快提出,至於碳交易規範則希望年底前完成。

民進黨籍立委邱志偉、林楚茵及台灣產經建研社,今天在立法院舉行「碳焦慮有解?協助企業落實淨零轉型」座談會,邀請產官學界提供建言。

台灣經濟研究院董事長吳中書表示,台灣有159萬家中小企業,占全台整體98.9%,其中屬於製造業有14萬4000多家,面對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或即將完成立法的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lear Competition Act, CCA),台灣企業的因應時間非常急迫;且涉及企業包含上中下游,為數眾多且樣貌很多,亟需政府更有系統的輔導。

吳中書說,鑑於國外碳權交易已發生的碳洩漏問題,政府在管理及監管機構核實的準確性要有所規範,讓交易平台資訊準確、透明、安全及效率;此外,碳權發展要和國際接軌、確保中小企業的參與權、碳權交易供需平衡及防範市場不當操作、處罰獎勵機制建立,以及建立碳權交易資訊的溝通互動平台。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副處長吳佳穎表示,為因應碳排淨零轉型,政府跟包括工總、企總及地方的產業會公協會合作,深入地方協助產業,最優先是會受到第一波衝擊的鋼鐵業;政府採產業供應鏈為單位,舉辦說明會、研訓會、企業見習及企業診斷,並提供包括信保基金等相關經費補助等。

台灣鋼鐵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沈錦全指出,鋼鐵業者很早就在做節能減碳,對於外界認為,產業應以大帶小,由上游的企業輔導中下游,他建議可參考日本作法,即由日本首相帶頭領導推動碳中和,由上而下建構政策、制定執行方針及配套方針,引導企業邁向碳中和。

產經建研社理事長洪奇昌說,即使美中在地緣戰略上對抗,但在氣候變遷、碳排放上,美中是進行合作;面對碳盤查、碳足跡、碳交易及建立國家碳庫等淨零排放議題,以及在CBAM、CCA通過後對台灣產業造成的影響,政府都應有事前預備和防範。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表示,現在上游鋼鐵原料都會面臨碳稅費問題,向下延伸到鑄件、扣件等供應鏈廠商,企業未來壓力都很大。

王健全指出,企業如果不做淨零排放,以後都接不到單;且金管會目前盯住銀行,如果銀行貸款給ESG(環保、社會責任及企業治理)不良廠商,以後帳就算在銀行,中小企業也必須要有此認知。

面對全球不景氣,王健全說,政府若能善用反景氣循環的投資抵減,將商業自動化、數位及綠能轉型列入,就可畢其功於一役;政府也應提升位階,才能讓政策藉由跨部會協調下落實,並以供應鏈角度補助、獎勵上游中心企業,而牽涉到碳交易制度的法規、子法,要盡快明確化及國際接軌。

經濟部工業局永續發展組副組長潘建成表示,工業局今年2月已跟廠商業者舉行說明會,對於CBAM在2026年正式上路前的過渡期,只要歐盟CBAM指引及公告出來,工業局會立即辦說明會。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簡任技正蘇意筠說,經濟部和環保署今年3月組團赴歐盟訪問及討論,歐盟CBAM處於發展階段,政府相關部門將持續掌握狀況。自願減量抵換專案等相關子法草案,會收集各界意見盡快提出;至於在碳交易相關制度,希望在年底前把子法完成草案規範。(編輯:林克倫、潘羿菁)112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