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錢促消費救中國經濟 官媒稱成本太高不可行
(中央社台北17日電)中國經濟積弱不振,有學者建議政府發錢帶動民間消費動能,進而促使經濟復甦。官媒撰文稱發錢的成本過高、效果有限,且會加重財政負擔,這種方式在中國不可行。
應該如何重振中國的經濟情勢,除了官方接連出手發布政策與宣示外,民間也有不少人獻策,其中有學者建議藉由「普發現金」促進民眾消費的意願,藉此為市場注入活力。
然而這樣的看法被官媒形容為「誤區」,並稱在中國是不可行的。
中共中央黨校所主辦的機關報「學習時報」16日以「釐清擴大內需的八個認知誤區」為題發表文章,其中點名「發錢促消費」雖能發揮一定的作用,但成本太大,在中國根本不可行。
文章表示,中國居民的消費和儲蓄習慣、發展水準等與美國等已開發國家有很大不同。假如每人發人民幣1000元(約新台幣4300元),則需要約1.4兆元,但這不僅形成了巨大的財政負擔,而且居民的消費習慣、結構和意願也制約了效果,特別是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使居民的預防性動機增強,消費更趨保守,這樣(發現金)勢必造成寶貴的財政資源使用效率降低。
文章中強調,國外在採取發現金的措施後也出現了成本過高、效率不佳、浪費嚴重等諸多問題。以提升財政資源使用效率角度而言,鼓勵居民消費,更應著眼於加強社保體系建設,有穩定的預期,並解決住房、養老、育兒、醫療等制約消費需求的主要問題,藉此提升消費意願和能力。
此外,對於「財政壓力大,因此沒有政策空間」的說法,這篇文章也反駁,強調雖然財政收支矛盾依然比較明顯、地方債問題廣受關注,但是財政政策加力提效的主軸沒有變,中國依然具有擴大內需的政策空間。
文章並稱,中國的一些地方確實存在地方債的結構問題,但並不構成經濟的主要矛盾和問題,不成長或低成長是中國應防範的最大風險。
除了上述兩點外,文中列出的「認知誤區」還包含「單純投資或消費拉動(主導)」、「投資過多,消費過低」、「投資效率不高」、「基礎設施過剩浪費,空間有限」、「政府投資擠出私人投資」、「居民消費與公共消費割裂」等。(編輯:吳柏緯/呂佳蓉)112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