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4T13:56:14.330Z
“德国不需要被中国吓倒。面对中国采取信心十足的姿态不是鲁莽灭裂,而是对现实力量对比做出的正确回应。”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经济对中国存在片面依赖。——在德国舆论讨论中时常可以听到这种说法,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不过,《明镜周刊》发表的一篇分析性文章指出,这种判断与现实严重脱节。

文章指出,中国对德国企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出口市场,但也只是众多重要出口市场中的一个。“德国对荷兰的出口要远高于中国,而荷兰的人口仅是中国人口的1/80。在德国商品的出口市场排名中,中国排在第4位。彻彻底底的出口依赖就不是这样的数字了。”

文章也指出,进口方面的情况有所不同。包括一些工业初级产品、药品和稀土在内的进口产品,德国90%的进口量都依赖于中国。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迅速寻找替代供应

文章写道:“北京方面本身也非常希望德国能站在自己一边,以便向德国出售自己的产品。最近,中国对德国的出口额大大超过了从德国的进口额。2022年,中国对德贸易顺差超过850亿欧元。特别是在中国出口疲软的时期,(德国市场)成为北京的一线希望。所以也可以说:中国同样也依赖德国市场。”

文章点出的另一个认识误区是,很多在中国建立起生产线的德国企业都相信,他们不可能在任何其它市场取得像在中国繁荣市场中实现的成功增长。文章写道:“中国经济增长的论点正在失去其有效性,因为中国的繁荣似乎即将结束: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现在只能用蜗牛爬行来形容。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种情况还将持续数年。德国企业正将目光转向包括美国、墨西哥和印度在内的其它市场。资本正越来越多地流向那里,因为那里有望获得更高的利润回报。另一方面,外商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已经萎缩成细小的溪流:上一季度,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总额仅为49亿美元,为过去25年来的最低点。”

这篇分析文章最终得出结论:“这说明面对中国,德国所处的地位并没有那么脆弱,同时德国所具有的影响力要高出它自己的想象。德国脆弱无力只是一种凭空想象。现在虽然用不着得意洋洋,但是今后可以表现得更放松一些。”

“所以如果有中国企业想要收购德国中小企业时,德国社会也没必要每次都变得慌乱不已。……”文章最后写道:“德国不需要被中国吓倒。面对中国采取信心十足的姿态不是鲁莽灭裂,而是对现实力量对比做出的正确回应。”

对中国的高校毕业生来说,想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变得越来越难。

中国高校毕业生到哪里去?

德国电视一台驻华记者关注中国年轻人的失业问题。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变得动力不足,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走投无路,要么逃往农村,要么只能在低薪行业苦苦挣扎。

文章写道:“对中国的高校毕业生来说,想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变得越来越难。中国16岁到24岁的年轻人当中,每5个人就有一人失业。今年夏天1160万新增高校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相当于10年前的两倍。”

“中国经济几十年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社会进步,更多的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现在,毕业生却没有足够的工作机会。”

据估测,送餐平台美团的骑手中,每5个人里就有一个人拥有高校文凭。除此之外,政府还鼓励在城市里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到农村去”。

“这一做法让人不由地联想起上世纪60年代中国文革期间的上山下乡运动。年轻人被迫在农村接受改造。恒生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丹说,当时这个办法解决了城市人口的失业问题。但是现如今的情况和当年完全不同。王丹说:‘中国现在的年轻人可没兴趣在农村生活或者务农。另外,现代农业不是任何人都能从事的行业。它需要专门的培训和专业技能。’”

文章指出:“家长把子女送进大学不是为了让他们回农村生活。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城市与社会地位提升相联,依旧是他们的梦想目标。”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