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參加紐約僑宴 反對者場外舉牌抗議
2023-08-14T02:00:16.370Z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副總統、民進黨2024年總統候選人賴清德週日(8月13日)過境美國紐約時表示,「當台灣安全,世界就安全,當台海和平,世界就和平」。他說,台灣現在已經走在正確道路上,千萬不要因為極權主義加大威脅的力量,就害怕、走回頭路。
據台灣中央社報導,賴清德週五(12日)從台灣啟程前往南美洲國家巴拉圭,參加該國新任總統潘尼亞(Santiago Peña Palacios,另譯:貝尼亞)就職典禮,去程過境美國紐約。當地時間13日,賴清德出席了在紐約曼哈頓舉行的僑宴。
賴清德在僑宴致詞時,感謝美方不懼壓力,秉持安全、舒適、便利及尊嚴原則協助過境。他強調台灣安全、台海和平屬於全球性議題,鼓勵台灣分享民主理念、積極參加民主陣營。
美國在台協會(AIT)由執行理事藍鶯(Ingrid Larson)出席並代表致詞。她說,美國對台政策關鍵部分是鼓勵將台灣納入國際組織,鼓勵台灣持續與巴拉圭等外交夥伴往來,「台灣人民值得參與國際社會,國際社會因應全球挑戰時,也需要台灣的關鍵支持」。
AIT主席羅森柏格(Laura Rosenberger)雖然並未出席,但她以預錄的影片在僑宴上發表致詞,稱台灣是印太地區民主燈塔,美台友誼歷久不衰、堅若磐石,並預告本週稍晚、賴清德從巴拉圭返程再度過境美國時,兩人將在舊金山見面。
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則說,相信台美關係在台灣政府、台灣僑胞及台灣人民共同努力下,會一步步持續深化、茁壯。
示威者抗議
有觀察認為,相較於今年4月台灣總統蔡英文過境美國時,親中派的激進愛國人士(俗稱「小粉紅」)在美國如影隨形抗議,本次賴清德訪美遭遇到的抗議減少許多。
中央社報導,賴清德抵達下榻紐約的飯店時,場外上百名台灣僑胞熱烈歡迎,但未見抗議人士。而對於這次抗議較為低調,台灣《上報》主筆李濠仲發表評論認為,抗議人士的戰術迴避不無道理,因為2019爭取連任的蔡英文過境紐約,抗議隊伍讓台灣民眾反感,形同「助選」蔡英文。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賴清德13日在出席當地僑宴時,除了有近700名台僑到場與會外,場外還有上百名中國僑民抗議,高舉「世上只有一個中國」、「要和平,反台獨」等標語,並喊「台獨必亡」等口號。
路透社拍攝的影像顯示,現場還有民眾開著一台掛著「賴清德台獨龜孫滾蛋」招牌的車輛。據台灣媒體報導,為避免衝突,中國僑民被美國警方隔開在100公尺之外。
在台僑陸續到場參加僑宴時,與部分中國僑民爆發口角,其中,支持賴清德參選的團體「美東信賴之友會」成員在會場外受訪時,曾遭到1名華裔婦人嗆聲;也有台灣僑民高舉中華民國國旗與民進黨旗揮舞反制。
中方軍演應對
中國浙江海事局11日發表公告指出, 8月12日中午12時至8月14日下午16時為止,將在指定海域舉行軍事演習,並禁止船隻駛入演習範圍。一般認為,這是為了對應賴清德過境美國的行動。
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以3天的軍演作為回應,並發出一系列譴責,聲稱對台灣擁有主權;不過,北京的激進回應可能會重新引發與美國的緊張關係,並在台灣總統選舉中適得其反。
北京多次警告美國,不要允許賴清德在往返巴拉圭的途中在美國停留,並譴責這條路線具有挑釁性。在賴清德出訪前幾天,中國軍隊加大了對台灣附近空域和水域的出動力度,官方電視台還發布了一部紀錄片,士兵們表示願意在攻擊台灣時犧牲生命。
不過專家認為,北京這次對於賴清德過境美國,並不會反應過度,而是只會採取適當的行動對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研究中國外交政策的助理教駱明輝(Dylan Loh)表示,「目前與華盛頓建立更好的關係符合北京的利益」。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政治學者宋文笛也表示,如果中國反應強烈,「實際上會對北京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美國國務院沒有回應《華爾街日報》和台灣中央社對於中國軍演問題的置評。
台灣國防部11日發表新聞稿指出,台灣軍方運用聯合情監偵手段,可綿密掌握臺海周邊情勢,包含解放軍區域性例行演訓,將持續監控、適切應處。
未能與賀錦麗再見面
據台灣中央社報導,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已於12日宣布,前往巴拉圭祝賀的美方代表團將由美國內政部長哈蘭(Deb Haaland)率領,美國駐巴拉圭大使奧斯特菲爾德(Marc Ostfield)、聯邦眾議員杜瑞絲(Norma Torres)等人也將出席。如此一來,賴清德可能無緣與美國副總統哈里斯(Kamala Harris,另譯賀錦麗)再次同台。
賴清德去年年初代表台灣政府出席宏都拉斯新任總統卡斯特羅(Xiomara Castro,另譯:卡蕬楚)就職典禮時,曾與賀錦麗短暫寒暄致意,這是台美副總統首次在國際場合自然互動。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11日在回覆台灣中央社郵件詢問時表示,台灣高階官員過境美國符合長期慣例、美國與台灣非官方關係,以及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不變。美方也強調,賴清德的過境符合台灣副總統過境慣例。
(綜合報導)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