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1T14:08:23.016Z
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Robert Habeck)新近宣布的计划旨在加强对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的监管和审核。今年6月份,持续了两年之久的中远集团入股汉堡港集装箱码头的交易案才最终尘埃落定。而在此前的5月份,这位来自绿党的经济部长还呼吁对德国企业在华投资进行监管,这遭到了德国商界代表和部分经济部官员的反对。

《柏林日报》(Berliner Zeitung)经济编辑Simon Zeise撰文提出疑问:中国毕竟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哈贝克的做法是不是有些强硬过头了呢?“北京可能会出台反制措施,让德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变得更加艰难。德国工业企业今年第二季度总产量的超过7%都销往了中国。如果中国业务出现崩盘,这对于面对萧条困境的的过来说,只能是雪上加霜。”

不过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援引贝伦贝格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施密丁(Holger Schmieding)的分析指出:人们不应该过分高估中国经济对于德国的重要性

这位经济学家在贝伦贝格银行最新的一份分析报告中指出,虽然包括汽车制造业在内的一些德国经济产业,从销售额和利润的角度来看,确实对中国市场具有依赖性。但是这种依赖关系也不应该被过分高估:“这些德国企业在中国雇佣工人,用中国的投入在中国组装汽车,并且销售给中国顾客,这样产生的利润对于德国经济本身来说并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关图集:危机四伏的中国经济

房企爆雷:8月初,中国又一家房地产开发商巨头碧桂园面临违约风险。该公司有2笔美元计价的债务8月8日逾期未支付利息。作为少数尚未出现违约的中国大型房企之一,碧桂园的“爆雷”是对本已脆弱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又一打击。在本次房地产危机中首先触礁的恒大集团则于8月17日依美国《破产法》,向美国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恒大的负债高达3300亿美元。其在2021年底发生违约,导致中国各地出现大批未完工的烂尾楼。大多数分析师认为,未来几个月内,中国的房产价格和销量仍将进一步下滑。
信托失信: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的金融信托行业也出现危机。在7月底传出中融国际信托集团无法按时支付票息和本金消息后,中国媒体8月中旬报道,数十种中融信托产品出现逾期兑付。该集团北京总部前发生投资者要求还钱的抗议(图)。中融管理着约1380亿美元资产。许多中国房地产开发商通过信托公司进行项目融资。控制中融的中植集团管理着超过一万亿元人民币的资产,也承认有流动性困难。路透社报道指出,中国影子银行的资金总量大约为3万亿美元,相当于英国国民经济的总体量。影子银行的一系列支付违约行为可能会引发广泛的连带效应。
生产、零售数据低迷,通缩风险上升: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经济数据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工业产出和投资增速都低于预期。这显示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商业和消费引擎动力严重不足,通货紧缩风险上升。同时,7月份中国银行新增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双降,其中信贷增量比六月份骤减了89%,是2009年11月来的最低的新增贷款量。
进出口双降、外商投资滑坡: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七月份中国外贸数据远低于预期,进口同比下降了12.4%,出口则萎缩了14.5%。根据中国商务部7月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的外国对华直接投資(FDI)较去年同期下降2.7%;二季度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同比下降20%。而彭博社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所公布数据的计算则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外商直接投资负债同比暴跌87%。尽管有中国专家在财经媒体分析称,上述数据差别源于统计口径不一致,但外资流入明显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
青年失业率创新高:今年以来,中国的青年失业率持续上升,4月份突破20%,6月份已升至21.3%。各项经济数据低迷让民众对经济前景和就业形势的焦虑增加。而国家统计局8月却宣布,全国青年人等分年龄段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将暂停发布。这一消息引来民众的广泛批评和嘲讽,有网民戏称当局这次从工具箱中拿出的是“眼罩”。
外银下调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根据路透社8月18日对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巴克莱银行、德意志银行研究中心和野村证券五大券商此前以及最新对中国2023年GDP增长预期的对比,摩根士丹利将对中国2023年的GDP增长预期从此前的5%下调为4.7%;摩根大通从5%下调至4.8%;巴克莱银行从4.9%下调至4.5%;德意志银行研究中心从5.3%下调至5%;野村证券从5.1%下调至4.6%。路透社指出,主要券商下调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背景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危机使得经济增长前景进一步恶化。

文章接着分析指出,这部分利润的意义只在于它的一部分在汇回总部之后,可以用于在(德国)国内支付工资以及少部分股东的股息分红,仅此而已。

总体上讲,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光辉时代已经过去——这是贝伦贝格银行这份分析报告得出的结论。乌克兰战争造成的全球经济扭曲反而可能给德国企业带来更多商机。《柏林日报》的文章最后总结道:“看起来哈贝克也有类似的盘算。”

是什么拖累了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增长乏力,成为德语媒体近一段时间以来关注的焦点。《法兰克福汇报》发表长篇分析文章,试图探寻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所面临的问题。作者Gustav Theile和Alexander Wulfers指出,目前在经济学界存在两大观点阵营,其分析切入角度截然不同。

其中一派观点认为问题主要在政治层面,也就是说习近平领导的中共采取威权路线,使得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加。“习先是大力反腐,然后又整治科技企业和房地产业。这些举措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和日常生活没什么关系,很多人甚至还会抱有好感。然而随着僵硬的防疫政策的执行,人们意识到,国家机器可是可以毫不留情地对自己下手。”

这种观点在西方以及那些对习近平持批评态度的中国人当中颇受欢迎。“按照这种观点,在北京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罪魁祸首。而中国崛起所带来的一些意识形态上令人不安的问题,都可以由此得到满意的回答:威权政体最终都会自掘坟墓,走向失败。”

另一种解释中国经济困境的模式则不从政治角度入手,而是从经济角度来审视: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很多年来一方面依靠出口来推动,另一方面则依靠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行业的繁荣。“在这种分析模型之下,是国家确保了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促进了铁路、机场、高速公路和房地产项目的快速建设。15年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后,中国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资了将近6000亿美元。”

那么究竟哪一派观点能更好地解释当下中国经济的症结所在呢?文章指出,也许应该将两种思路结合起来。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首席经济学家曾林(Max Zenglein)认为,最晚在2017年人们就清楚地看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缺乏可持续性的。出于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原因,国内消费出现疲软。而中国政府也不再公布有关消费者信心以及青年失业率的统计数据,因为这些方面的表现都远不如疫情之前。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