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3T11:32:22.915Z
中国经济的一大支柱房地产业已深陷危机

(德国之声中文网)8月20日,《中国房地产报》官方微博发表《房地产金融风险加剧,期待调整优化政策尽快落地》一文称,尽管此前地方政府出台了大量"刺激"政策,但从市场反应看,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文章说,"数据显示,房地产投资、销售以及房企到位资金持续下滑。此前央行公布的社融数据也验证了房地产市场的低迷"。文章因此呼吁,针对供需两端存在的问题,政策发力点应围绕"保、松、降"三个字展开。"保"即保房企资金链、保交楼;"松"即放松一切制约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行政性干预政策;"降"即降低购房成本,包括降首付、降税费、降房价。"特别是降房价,应当给予开发商更大的自主定价权,允许开发商以降价促销的方式展开自救,以尽快回笼资金。"

《中国房地产报》是由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中国建设报社主办的一份全国性房地产行业报纸,自称"1993年创刊以来,影响着中国房地产业官方、行业、开发商三股力量,成为我国报道住房保障、人居建设、城乡统筹的最大新闻平台。"

该文发表后立即引爆舆论。人们纷纷猜测,这是否是官方将要放松"限跌令"政策的一个信号。

开发商降价被当地住建委列入"不诚信名单"

2023年,中国政府依然继续多年来"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政策。不准开发商降价卖房也是不成文的政策之一。

今年5月,江苏昆山市两家房企才因所谓"擅自大幅度降价销售",被当地住建委列入"不诚信名单",遭到公开通报批评和处罚。该事件当时刷爆了全国地产圈,昆山住建委的做法遭到网民强烈质疑。

有网民指出,今年"五一"长假全国的楼市很冷清,各种促销都没有啥效果,房子不好卖,开发商资金链紧张,降价卖房也是无奈之举。开发商能回笼资金减少压力,买房者也能得到实惠,而且没有哪条法律规定商家不准降价卖,"为什么开发商降价就成了不诚信?"也有网民分析道,房价下降会得罪已购房者、银行、地方,但是不让降,最终的结果是大量的房地产企业倒闭无法自救,"降价不到三成,就被住建局通报批评。现在老百姓知道是谁不让降房价了吧?"网民还认为,政府怕房地产商打价格战,从而导致地不好卖以及一二手房价大跌,传导到银行引发金融系统风险。

楼市困境动摇三稳政策

然而,中国楼市的困境显然已经动摇了官方"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三稳政策的根基。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二季度房地产GDP下降1.2%。克而瑞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百强开发商的销售额同比下降逾28%,一线城市预计整体成交额同比下降11%,26个二三线城市的整体成交同比下降27%。7月情况进一步恶化。克而瑞的研究显示,7月份百强房企的销售额同比大降33.1%,降幅较上月进一步扩大。受此影响,百强房企前7个月的销售业绩增速由正转负,同比降低4.7%。有业内人士将7月的市场表现形容为"断崖式下降"。克而瑞指出,接下来政策松绑及刺激或将加码。

恒大集团8月在美申请破产保护

8月,背负万亿债务的地产巨头中国恒大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曾为中国第一大房地产商的碧桂园也传出陷债务危机,进一步暴露中国楼市的危局。

房地产报的呼吁"给大家一个台阶"?

对于《中国房地产报》近日发表的《房地产金融风险加剧,期待调整优化政策尽快落地》一文,有网民认为,不管这是否仅是呼吁,离政策落地都还有一段距离。知乎用户"叶泊枫"发文说,"可以确定的是,房地产的利益博弈,已经被动进入到了降价环节","这个过程肯定有人要沦为代价,但让年轻人在高房价面前望房兴叹,压抑欲望,结婚率生育率不断新低,又何尝不是代价?"

网名"托卡马克之冠"的知乎用户写道,"房地产商请求降价销售是非常合理,非常正常,非常符合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的要求,产品卖不出去了就降价清仓,回收资金,这是全世界都通行的规则,哪行哪业都通行,而这套规则之所以在这里行不通,根子就出在整个房地产行业-土地财政-金融的生态系统出了严重问题,它成了一个层层嵌套的复杂结构,捆绑了太多利益。"

另一名网名"信息对抗"的知乎用户写道,"你不让降价,房子卖不出去。房子卖不出去,地也卖不出去,这比地价下跌更惨。然后你不允许房企降价自救,等他真的摆烂破产了,一堆烂摊子还是要地方政府来收拾。好处已经没有了,坏处一大堆,还不如让他们降价出清。只是现在没有人敢出这个头,都在等。现在由房地产报来发这个呼吁,也算是给大家一个台阶,让那些最着急的城市可以顺利跨出第一步,只要有人动,全国三四线城市肯定是集体跟进的,二线也端不了太久。"

纽约时报:中国政府一手造成的危机

《纽约时报》8月21日发表的一篇文章认为,"当前的房地产危机是政府自己一手造成的问题。监管机构允许开发商大肆举债,为几十年来不惜一切代价的增长战略提供资金。然后他们在2020年突然大举干预,以防止房地产泡沫。他们阻止廉价资金流向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导致许多公司出现现金短缺。一家又一家的公司因无力支付账单而开始倒闭。"

该文还指出,最近几个月发生了很多变化,家庭减少了大额购买,公寓销量陡然暴跌。野村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陆挺和他的同事警告,房屋销售下降和开发商违约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威胁到更广泛的经济领域。

相关图集:危机四伏的中国经济

房企爆雷:8月初,中国又一家房地产开发商巨头碧桂园面临违约风险。该公司有2笔美元计价的债务8月8日逾期未支付利息。作为少数尚未出现违约的中国大型房企之一,碧桂园的“爆雷”是对本已脆弱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又一打击。在本次房地产危机中首先触礁的恒大集团则于8月17日依美国《破产法》,向美国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恒大的负债高达3300亿美元。其在2021年底发生违约,导致中国各地出现大批未完工的烂尾楼。大多数分析师认为,未来几个月内,中国的房产价格和销量仍将进一步下滑。
信托失信: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的金融信托行业也出现危机。在7月底传出中融国际信托集团无法按时支付票息和本金消息后,中国媒体8月中旬报道,数十种中融信托产品出现逾期兑付。该集团北京总部前发生投资者要求还钱的抗议(图)。中融管理着约1380亿美元资产。许多中国房地产开发商通过信托公司进行项目融资。控制中融的中植集团管理着超过一万亿元人民币的资产,也承认有流动性困难。路透社报道指出,中国影子银行的资金总量大约为3万亿美元,相当于英国国民经济的总体量。影子银行的一系列支付违约行为可能会引发广泛的连带效应。
生产、零售数据低迷,通缩风险上升: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经济数据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工业产出和投资增速都低于预期。这显示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商业和消费引擎动力严重不足,通货紧缩风险上升。同时,7月份中国银行新增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双降,其中信贷增量比六月份骤减了89%,是2009年11月来的最低的新增贷款量。
进出口双降、外商投资滑坡: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七月份中国外贸数据远低于预期,进口同比下降了12.4%,出口则萎缩了14.5%。根据中国商务部7月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的外国对华直接投資(FDI)较去年同期下降2.7%;二季度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同比下降20%。而彭博社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所公布数据的计算则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外商直接投资负债同比暴跌87%。尽管有中国专家在财经媒体分析称,上述数据差别源于统计口径不一致,但外资流入明显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
青年失业率创新高:今年以来,中国的青年失业率持续上升,4月份突破20%,6月份已升至21.3%。各项经济数据低迷让民众对经济前景和就业形势的焦虑增加。而国家统计局8月却宣布,全国青年人等分年龄段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将暂停发布。这一消息引来民众的广泛批评和嘲讽,有网民戏称当局这次从工具箱中拿出的是“眼罩”。
外银下调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根据路透社8月18日对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巴克莱银行、德意志银行研究中心和野村证券五大券商此前以及最新对中国2023年GDP增长预期的对比,摩根士丹利将对中国2023年的GDP增长预期从此前的5%下调为4.7%;摩根大通从5%下调至4.8%;巴克莱银行从4.9%下调至4.5%;德意志银行研究中心从5.3%下调至5%;野村证券从5.1%下调至4.6%。路透社指出,主要券商下调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背景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危机使得经济增长前景进一步恶化。

(综合报道)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