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3T10:09:35.929Z

据德企的说法,中国的工时规定更有弹性,而且在当地比在德国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员工。图为中国经济、金融中心上海
(德国之声中文网)凯度问卷调研(Kantar)为管理咨询公司FTI-Andersch所进行的调查显示,许多德国工业企业认为,中国比德国本土更具有吸引力。制造业中,每两家公司就有一家认为中国具吸引力;另一方面,只有38%的受访公司认为德国具吸引力。
根据这份周一(8月21日)刚发布的调查,目前有具体扩展计划的企业中,只有40%愿意投资在德的生产网路。在尚未准备立即扩张的企业中,仅三分之一打算在德国进一步投资。
在目前有意在德国以外扩张的企业中,40%希望在亚洲展业,其中15%选择中国;另外35%的企业青睐东欧、中欧和西欧;32%则选择北美、中美和南美(其中三分之二希望直接在美投资)。
「对于许多公司而言,德国已经明显失去吸引力」
FTI-Andersch首席执行官佐勒(Mike Zöller)表示:「对于许多公司而言,德国已经明显失去吸引力。」他分析原因包括能源价格、能源供应、监管环境和专业人才短缺。此外,世界各地也正发生转变。
他说,对于大多数德国企业来说,中国仍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地方,不仅因为其人口庞大;据企业的说法,中国的工时规定更有弹性,而且在当地比在德国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员工。
大部分德企希望留在中国
对于以出口为导向的德国经济来说,中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销售市场,同时也是最大的进口贸易伙伴。然而,德国政府的新中国战略呼吁企业降低与中国开展业务的风险和依赖性(「去风险化」),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同时也是制度性对手。联邦政府表示,北京政府会通过施加经济压力来实现政治目的。
尽管如此,调查显示,约84%已经在中国运营的企业希望继续留在中国。约73%的企业排除了将部分生产网络迁出中国的可能性;近五分之一的企业希望在亚洲更多元投资,目前正致力分散其生产网络。58%的企业则正努力将供应链扩展至其他亚洲国家,50%希望改善其欧洲供应链。
美国「极具吸引力」
在亚洲之外的地区,美国目前被认为极具吸引力,约21%的公司希望到当地投资。调查显示,12%的公司已经开始实践赴美投资计划。根据调查结果,每四家公司就有一家正在为进入美国市场展开新的合作或收购案。
FTI-Andersch的采购和供应链专家沃林 (Florian Warring) 表示:「企业发现美国拥有庞大销售市场、较低的能源成本和自由市场经济。」他表示,美国政府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就如同一项针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大型补贴计划。
(路透社)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相关图集:谁发明了 “去风险”?
冯德莱恩智库演讲:2023年3月30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布鲁塞尔两个欧洲智库主办的活动中用英语发表演讲。她指出中国和欧洲之间的经济关系正变得越来越不平衡,中国“明确地将军事和商业领域融合在一起”的做法给欧洲安全带来了风险,因此需要去风险,并且更好地运用现有工具,以维护欧洲经济利益。“我们之间的关系不是非黑即白,而我们的答案也不可能如此。因此我们必须聚焦于去风险(De-Risking),而不是脱钩。”
对华关系新的关键词:冯德莱恩的讲话获得了巨大关注。“去风险”这个说法也随即开始在德国和美国被媒体和政界人士引用。《纽约时报》认为,这一表述是对欧盟对华关系新的概括,德国和法国外交官此后在国际组织中推广“去风险”的概念,并使之体现在当年5月广岛G7峰会声明的内容中。德国《明镜》周刊则指出,冯德莱恩希望在用词上保留空间,与美国一段时间以来使用的“脱钩”有所区别。
依赖是个“好选择”?:德国外长贝尔博克4月中访华期间也表示,德国并非要与中国“脱钩”,而是要“降低风险”,就是说欧洲应降低对中国“不健康”的依赖。同时出席记者会的中国外长秦刚则回应说,“中德是伙伴,不是对手”,双方在供应链上相互依赖“是市场规则下最优的选择”;只要两国都保持开放,“就没有必要担心所谓的依赖”。
肖尔茨是始作俑者?:有德国媒体注意到,最早公开使用“去风险”一词的并不是冯德莱恩,而是德国总理肖尔茨。2022年11月德国《明星》杂志(Stern)在肖尔茨访华前的一篇报道中引述他谈到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性时说到:“去风险和多样化是当务之急。”但当时这一说法并未引起特别的舆论关注。
金融术语:“去风险”(De-Risking)一词并非新近的发明,而是一个金融行业的术语,指的是银行或投资者收缩或终止交易关系,以降低支付违约的风险。而欧盟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2023年1月,亦曾在世界经济论坛上表示,欧盟虽需要“与中国合作和贸易”,但仍须修正与中国的商业交易方向,寻求与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降低风险,而非脱鈎”。
沙利文:免受胁迫:华盛顿的官员也开始使用“去风险”的表述。今年4月底,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发表讲话时表示,“去风险意味著拥有弹性的有效供应链,并确保我们不会受到任何国家的胁迫。”“我们只是要确保美国和盟国的技术,不会被用来对付我们自己,”而并不是要切断贸易,他强调,“正如冯德莱恩主席不久前所说的。”
跨大西洋共识:德国《商报》指出,在这个问题上,冯德莱恩、德国总理肖尔茨以及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显然已经形成了共识。“同'脱钩'不同的是,'去风险'的目的并不是要在经济上孤立中国,而是要增强欧洲自身的经济抗压能力。”
G7峰会余音:5月的广岛G7峰会结束后,英国首相苏纳克(左二)对媒体表示,英国和G7集团其它国家在共同寻找方法,减少中国带来的挑战。“这一切都是关于去风险,而不是脱钩。”他补充说:“我们(七国集团)正在采取措施防止中国利用经济胁迫来干涉其他国家的主权事务。”
北京:不要“鹦鹉学舌”:对G7会议公报本已大为不满的北京做出激烈反应,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发言人指责首相苏纳克的言论是“鹦鹉学舌”。中国外交部(图)之前就G7公报表示:“对于所谓‘经济胁迫’,美国大搞单边制裁、‘脱钩断链’,才是把经贸关系政治化、武器化的真正‘胁迫者’。我们奉劝七国集团不要做经济胁迫的同谋和帮凶。”
李强斥“伪命题”:中国总理李强6月27日在天津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WEF)“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时说:“现在在西方,有些人在炒作所谓的‘降依赖、去风险’,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看,这两句话就是一个伪命题。”他认为,风险管控应该由“企业去做相应的判断和选择”,政府和相关组织“不应该去越俎代庖,更不应该将去风险扩大化、政治化、意识形态化”。
走入欧盟对华战略:共同的对华政策也是6月30日结束的欧盟峰会上的一个重要议题。峰会联合声明称,将支持继续保持同中国的经贸关系,同时减少欧洲对中国的的经济依赖。"去风险"在本次声明中正式登场,成为一个概念,今后欧盟将以它作为指导方针推出对华战略。但有批评指,欧盟目前表述的“去风险”仍缺乏具体的计划和责任规范。
德国首份对华战略:2023年7月13日,德国联邦内阁通过首份对华关系战略,“不脱钩、去风险”是重要内容之一。文件称,德国将继续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应“降低关键领域的依赖性”。德国政府将提高社会对涉华风险的敏感度,加强与企业的交流,提醒企业做好风险管控。文件还强调,单方面改变台湾海峡现状是不可接受的,台海军事冲突升级将影响到德国和欧盟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