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6T14:32:15.580Z
中国经济各项指标皆指向一场危机

(德国之声中文网)弗莱堡出版的《巴登报》以"中国会成为又一个日本吗?"为题,刊发驻华记者撰写的评论。作者指出,80、90年代,西方也曾经担心会被飞速发展的日本甩在身后,但是日本在接下来遇到的严重问题,中国也很有可能碰到。

"这些天,但凡去听听习近平的讲话,肯定会不时怀疑自己听错。中共官方的宣传口径最近几年发生了极其剧烈的变化。从前,北京领导人始终坚持要尽可能地确保高增长率;而现在的领导人却认为追求短期的财富增长俨然是腐化堕落。70岁的习近平现在说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呼吁大家集中精力打造社会主义思想观念。"

"这当然不是偶然:作为毛泽东之后最有权势的党政领导人,习近平开始呼吁民众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而不再是像过去几十年那样通过承诺生活富足来确保政权合法性。毕竟,中国正面临几十年来最严峻的经济挑战:宏观经济趋于疲软,几乎所有的重要经济指标都发出了危机警报。"

文章随后盘点了近期中国经济的各项惨淡数据后接着指出,外界对于中国疫情后经济复苏的预期落空了。"其实,中国经济未能发挥出自身潜能,并不能主要归咎于疫情或者国际经济形势,而主要是自身原因。其中一大因素就是:在持续了数十年的实用主义改革开放政策后,习近平开始强化意识形态管控。在大部分私营企业、甚至一些外资企业内,中共都建立了党支部。公共采购订单、优惠贷款也大多交给了国资企业。"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也远未濒临崩溃。鉴于中国市场的巨大体量,今后中国依然会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不过,中国发展增速的放缓程度却大于外界预期。许多专家都留意到中国经济各项指标与80年代的日本惊人地相似:当年,西方人也曾担心,会被一个在科技和经济方面全面崛起的东亚大国超越;然而,日本的经济在此后却进入了停滞的十年。"

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曾经让许多没什么能力的德企高管也取得辉煌业绩,但这种好日子终于到头了

杜塞尔多夫出版的《经济周刊》以"别再拒绝现实"为题,刊发评论指出,中国经济陷入危机让高度依赖在华业务的众多德企都非常紧张,但是德国商界高管们其实早该意识到,任何地方的经济高速增长总会有到头的那一天。

"来自中国经济的危机警讯犹如突然到来的拐点。这个曾经让外国企业轻轻松松就能赚钱的国家,如今每天都在传出经济方面的坏消息。过去,其他国家的经济疲软不振时,在华经营的外企高管们却能向总部上报创纪录的营业额和利润。哪怕是能力不足的员工,也能在中国取得漂亮的业绩。在过去二十多年间,中国始终非常可靠地贡献了全球经济约1/4的增长额。"

"很显然,各德企总部就此误以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是无限的。企业高管但凡还对现实有点认知,就早应该认识到,未来的业绩绝不是当前趋势的简单延长。哪怕没有遇到眼下的经济危机,也应该能认识到这一点。多年前,经济学家就曾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率在下一个十年将徘徊在3%甚至更低。2015年,北京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明白无误地表示不想再当全世界的代工厂,而是要在电动汽车、IT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领域和欧美相竞争。中国人毫不掩饰地想要取代美国成为科技引领者。"

"威权中共的战略考量,却显然没能引起德企的重视。另外一点他们也同样没能重视:一个能让企业高管、政府部长轻易'失踪'的国家,究竟能有多可靠?而且,德国人对现实的抗拒,不仅限于企业高管。柏林的总理府也同样倾向于在中国议题上粉饰太平,不久前发布的德国对华战略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德国政府对待中国的姿态,和当年俄乌战争爆发前对待俄罗斯的姿态有不少相似之处,这是无可忽略的。在企业界的压力下,德国政府刻意地掩盖风险。如今,德国依赖对华出口贸易的程度超过所有欧洲国家。不论是德企高管,还是联邦政府,都应该在地缘政治专业上好好补课。在2023年,一厢情愿早已不再是正确的选项。"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相关图集:危机四伏的中国经济

房企爆雷:8月初,中国又一家房地产开发商巨头碧桂园面临违约风险。该公司有2笔美元计价的债务8月8日逾期未支付利息。作为少数尚未出现违约的中国大型房企之一,碧桂园的“爆雷”是对本已脆弱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又一打击。在本次房地产危机中首先触礁的恒大集团则于8月17日依美国《破产法》,向美国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恒大的负债高达3300亿美元。其在2021年底发生违约,导致中国各地出现大批未完工的烂尾楼。大多数分析师认为,未来几个月内,中国的房产价格和销量仍将进一步下滑。
信托失信: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的金融信托行业也出现危机。在7月底传出中融国际信托集团无法按时支付票息和本金消息后,中国媒体8月中旬报道,数十种中融信托产品出现逾期兑付。该集团北京总部前发生投资者要求还钱的抗议(图)。中融管理着约1380亿美元资产。许多中国房地产开发商通过信托公司进行项目融资。控制中融的中植集团管理着超过一万亿元人民币的资产,也承认有流动性困难。路透社报道指出,中国影子银行的资金总量大约为3万亿美元,相当于英国国民经济的总体量。影子银行的一系列支付违约行为可能会引发广泛的连带效应。
生产、零售数据低迷,通缩风险上升: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经济数据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工业产出和投资增速都低于预期。这显示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商业和消费引擎动力严重不足,通货紧缩风险上升。同时,7月份中国银行新增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双降,其中信贷增量比六月份骤减了89%,是2009年11月来的最低的新增贷款量。
进出口双降、外商投资滑坡: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七月份中国外贸数据远低于预期,进口同比下降了12.4%,出口则萎缩了14.5%。根据中国商务部7月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的外国对华直接投資(FDI)较去年同期下降2.7%;二季度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同比下降20%。而彭博社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所公布数据的计算则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外商直接投资负债同比暴跌87%。尽管有中国专家在财经媒体分析称,上述数据差别源于统计口径不一致,但外资流入明显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
青年失业率创新高:今年以来,中国的青年失业率持续上升,4月份突破20%,6月份已升至21.3%。各项经济数据低迷让民众对经济前景和就业形势的焦虑增加。而国家统计局8月却宣布,全国青年人等分年龄段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将暂停发布。这一消息引来民众的广泛批评和嘲讽,有网民戏称当局这次从工具箱中拿出的是“眼罩”。
外银下调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根据路透社8月18日对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巴克莱银行、德意志银行研究中心和野村证券五大券商此前以及最新对中国2023年GDP增长预期的对比,摩根士丹利将对中国2023年的GDP增长预期从此前的5%下调为4.7%;摩根大通从5%下调至4.8%;巴克莱银行从4.9%下调至4.5%;德意志银行研究中心从5.3%下调至5%;野村证券从5.1%下调至4.6%。路透社指出,主要券商下调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背景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危机使得经济增长前景进一步恶化。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