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7T14:44:12.205Z
保罗·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的专栏中探讨了“中国的经济危机有多可怕”

(德国之声中文网)《纽约时报》发表文章《中国的经济危机有多可怕》,作者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说,中国似乎正徘徊在一场危机的边缘,这场危机看起来很像2008年世界其他地区所经历的那一场。但是,这场危机对美国金融或贸易的影响不大。

美国在中国投资有多少?克鲁格曼指出,美国在中国大陆和香港的直接投资——涉及控制的投资——大约为2150亿美元。证券投资——基本上是股票和债券——有3000多亿美元。所以这里面总共有5150亿美元。这数字听起来不小,但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来说,就是个小数目。

那么中国作为一个市场呢?中国在世界贸易中是一个巨大的参与者,但它从美国购买的不多——到2022年只有大约1500亿美元,不到美国GDP的1%。因此,中国的衰退不会对美国产品的需求产生太大的直接影响。“中国的经济危机甚至可能对美国产生一点点的积极影响,因为它会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尤其是石油,从而可能降低通货膨胀。”

但是,作者说,“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乐见中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或者对另一个国家的麻烦幸灾乐祸。即使纯粹出于自私的考虑,我们也应该担心中国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分散其国民对国内问题的注意力”。

相关图集:危机四伏的中国经济

房企爆雷:8月初,中国又一家房地产开发商巨头碧桂园面临违约风险。该公司有2笔美元计价的债务8月8日逾期未支付利息。作为少数尚未出现违约的中国大型房企之一,碧桂园的“爆雷”是对本已脆弱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又一打击。在本次房地产危机中首先触礁的恒大集团则于8月17日依美国《破产法》,向美国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恒大的负债高达3300亿美元。其在2021年底发生违约,导致中国各地出现大批未完工的烂尾楼。大多数分析师认为,未来几个月内,中国的房产价格和销量仍将进一步下滑。
信托失信: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的金融信托行业也出现危机。在7月底传出中融国际信托集团无法按时支付票息和本金消息后,中国媒体8月中旬报道,数十种中融信托产品出现逾期兑付。该集团北京总部前发生投资者要求还钱的抗议(图)。中融管理着约1380亿美元资产。许多中国房地产开发商通过信托公司进行项目融资。控制中融的中植集团管理着超过一万亿元人民币的资产,也承认有流动性困难。路透社报道指出,中国影子银行的资金总量大约为3万亿美元,相当于英国国民经济的总体量。影子银行的一系列支付违约行为可能会引发广泛的连带效应。
生产、零售数据低迷,通缩风险上升: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经济数据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工业产出和投资增速都低于预期。这显示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商业和消费引擎动力严重不足,通货紧缩风险上升。同时,7月份中国银行新增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双降,其中信贷增量比六月份骤减了89%,是2009年11月来的最低的新增贷款量。
进出口双降、外商投资滑坡: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七月份中国外贸数据远低于预期,进口同比下降了12.4%,出口则萎缩了14.5%。根据中国商务部7月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的外国对华直接投資(FDI)较去年同期下降2.7%;二季度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同比下降20%。而彭博社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所公布数据的计算则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外商直接投资负债同比暴跌87%。尽管有中国专家在财经媒体分析称,上述数据差别源于统计口径不一致,但外资流入明显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
青年失业率创新高:今年以来,中国的青年失业率持续上升,4月份突破20%,6月份已升至21.3%。各项经济数据低迷让民众对经济前景和就业形势的焦虑增加。而国家统计局8月却宣布,全国青年人等分年龄段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将暂停发布。这一消息引来民众的广泛批评和嘲讽,有网民戏称当局这次从工具箱中拿出的是“眼罩”。
外银下调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根据路透社8月18日对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巴克莱银行、德意志银行研究中心和野村证券五大券商此前以及最新对中国2023年GDP增长预期的对比,摩根士丹利将对中国2023年的GDP增长预期从此前的5%下调为4.7%;摩根大通从5%下调至4.8%;巴克莱银行从4.9%下调至4.5%;德意志银行研究中心从5.3%下调至5%;野村证券从5.1%下调至4.6%。路透社指出,主要券商下调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背景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危机使得经济增长前景进一步恶化。

这份声明比“过境外交”更挑战北京

台湾“上报”发表文章《大卫营峰会对台声明,形同对中国的一次突袭》,作者汤名晖说,美日韩大卫营(注,又称“戴维营”)峰会对台湾的声明形同对中国的一次突袭。特别是峰会后的三份文件称,台海和平对国际的安全繁荣是不可或缺,其效应远比台美之间的“过境外交”更触动北京红区。

文章说,大卫营峰会的声明虽然只是东亚多边安全合作的开端,但是却默默的在现有的“美日安保”和“美韩共同防御”条约之间建立联系机制和上层架构,未来有助于三国之间在地区事务的迅速应变。最直接的影响是可能松动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的态度,若要符合大卫营峰会的声明,未来日本面对修改和平宪法的议题将在所难免。

作者认为,以美日韩以及台湾在半导体产业的完整性来看,面对中国仍有一定的议价能力。面对地缘政治显而易见的威胁,基于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三国携手避免中国取得先进的科技也符合共同的国家安全目标,无论从现实主义或是后现代的角度考量,日韩对于生存和主体性建构的途径已有选择。

台湾“上报”文章认为,戴维营的美日韩峰会声明比“过境外交”更挑战北京

作品背后的艺术家立场有多重要?

新加坡“端传媒”发表文章《艺术界回应“伦敦墙”:它是否挑战了我们的观看方式》,呈现了几位艺术批评作者对于东伦敦Brick Lane的中国政治口号涂鸦事件的意见。

中国研究学者、文化艺术评论者Marine Brossard(法国)认为,这是一件有意思的艺术作品,尽管作者的动机不清,但作品表达了在西方的年轻中国学生学习后殖民研究时无法找到的定位。重要的是,将Brick Lane改造成一条专制的中国街道,从两个方向挑战了现实:一方面,挑战了政治性街头艺术在西方墙壁上往往只是一种装饰和娱乐的事实;另一方面,挑战了宣传在中国墙壁上无处不在,以至于变得不易察觉的事实。作品走向这两个方向给观众造成了困惑,因为不论从情感上还是理智上,都很难同时把握这两个方向,但正是这让作品变得有意思而有原创性。

图为8月7日的东伦敦Brick Lane。有男子在墙面上喷涂了新的内容,覆盖此前的中国政治口号涂鸦

现居法国的艺术家胡嘉岷指出,这个作品让我们看到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画面:在西方社会对个体创作自由所提供的保障下,一个以质疑西方自由观念为名的作品诞生了,作者随即遭遇了主要来自东方大国的“网暴”,最终他在西方捍卫言论自由的大旗下找到了避风港。

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作者李佳认为,艺术家本人的立场和实践总是在作品背后扮演着更为基础性的角色。我们对于艺术家人格的信任,已经和对他们作品的信任相辅相成。但在这一个作品里,我们没有美术馆/展览的安全语境保护,没法先设定自己的心理距离;另外,作者本人声称自己这个作品完全没有政治目的,这确实会让人觉得幼稚,以及怀疑他的动机。包括抓住语境差异和相互无法理解的壁垒,用“反思自由民主”、“反思殖民权力”作为挡箭牌 。这一系列发言都让他的意图无法得到我们的认可。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着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