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於7月在全港多區建築工地外測量暑熱指數,發現存在極大差異,組織指勞工處的《防中暑指引》僅參考京士柏氣象站得出的數據,未能反映全港熱壓力的地域差異,相關指引依據的香港暑熱指數較少考慮陽光因素,亦不能反映戶外工作人士的暑熱風險。

綠色和平在上月派出14位調查員,用3日在全港7個建築工地外測量「濕球黑球溫度」數據。從調查數據可見,所有監測點在同一時段下最大的「濕球黑球溫度」差異達8,而3日平均差異為4.57。

「濕球黑球溫度」是綜合空氣溫度、濕度、風速及熱輻射量作考慮的熱壓力指數,用於評估人體在酷熱環境下所承受的熱壓力指標。綠色和平認為,此項指數直接考慮特定環境中人體受熱程度和散熱效應,比香港暑熱指數更著重考量戶外工作者面對的日曬。

本身是醫生的香港工人健康中心主席余德新說,天文台制定的暑熱指數是保障普羅大眾,其非針對工人實際工作環境而設。而當局定立三級工作暑熱警告,但觸發紅色及黑色暑熱警告的門檻過高,難以保障工友安全。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伍漢林認為,《防中暑指引》指引難執行,促當局明年酷暑來臨前盡快檢討,包括在各工地監測「濕球黑球溫度」熱壓力指數,制定針對性保障措施,政府部門亦應帶頭調整工程合約,容許因極端酷熱而延長施工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