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非遺文化傳承人稱年輕人興趣下降 需轉型開拓市場
在成都有過千年歷史的「壽安花木編藝」川派盆景技藝,由工匠將花木編織成不同造型,包括動物、牌坊和歷史建築等,項目今年4月獲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現年60多歲的四川人漆康林從事這項目30幾年,今年初獲選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他接受本台訪問說,全國超過9成的作品都由四川出產,但由於要配合植物生長情況,要完成製作需時以年計,部分大型作品甚至花上十年的功夫,令不少年輕人卻步,現時從事該項目的技師大多較年長。
漆康林說,動物和建築等立體花木編藝作品較大型,銷量較低,近年開始轉為製作較小型的作品,例如以花木編織成「壽」和「安」等中文字,希望開拓年輕人市場,令作品更大眾化,作為擺設帶入民眾的家庭。
漆康林又指,以前有部分傳統文化項目,例如四川苗木作品亦曾遇過不太興旺或銷情淡薄的時候,但仍一直傳承至今,相信「壽安花木編藝」不會失傳,但自己有責任將這門技藝傳承下一代,會透過網絡平台宣傳銷售,邀請年輕人為他進行視像直播推廣,希望加深年輕一代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