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 叶家均
2023-09-06T09:16:30.157Z
2019年10月习近平在印度同莫迪会谈,那时,中印关系新一轮恶化尚未开始

(德國之聲中文網)今年的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將於9月9日至10日在印度新德里登場。峰會前數日,中國外交部宣布由中國總理李強代表出席,側面證實盛傳多日的消息——中國國家主習近平將首度缺席該峰會。

自2013年掌權以來,習近平除了新冠疫情期間改採視訊方式參與2021年羅馬峰會,每年都親自出席G20領導人峰會。

中國外交部4日公布消息後,發言人毛寧在當日例行記者會四度被問及此事。她表示,當前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全球可持續發展困難增多,G20作為國際經濟合作主要論壇,應加強夥伴關係,李強也將藉此闡述中方看法與主張。

毛寧強調「中方歷來高度重視並積極參與相關活動」,但卻未能說明習近平為何缺席,引發諸多揣測。

缺「習」釋放的訊息?

由於日前中國釋出2023年度的最新標準地圖才引發主權爭議,中印邊界爭端因此被認為很可能是其中重要因素。

此外,習近平缺席還有其他揣測,包含:為了處理內政難以抽身、認為無法主導G20索性不願參加等,亦有說法認為,日前金磚峰會習近平也曾罕見缺席一場活動,或許與身體因素有關。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莊嘉穎向DW強調指出,種種揣測難以定論,外界很難判斷中國藉此希望釋出的訊息,間接溝通也不有利解讀。但他指出另一種可能性,或許中印雙方也都希望能藉此避開尷尬場面。

2022年11月,印度和美國軍隊在印有爭議的邊境附近進行高空訓練演練。

「習不參與G20或許可能會某程度上似乎是中共沒有給予印度足夠的尊重,但是如果習不參與,其實莫迪他也避過了一些可能比較尷尬的場面,所以這未必是一件壞事。另外,印度也快要進入選舉期,莫迪政府把這次G20也視為一種間接幫他們造勢的工具,如果缺少一些尷尬場合、(缺少)可能會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領導人身上的一些機會,可能莫迪政府未必覺得這是太壞的一件事情。」

對於中國而言,或許也是如此。莊嘉穎表示,或許「(中國)也不希望給印度沾太多光。」但當中國權力高度集中在習近平一人身上時,「其他參與G20的政府和領導或許也會質疑李強被委任的程度有多少?他能做出怎樣的一些決定?」

針對習近平缺席G20峰會,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本週表示,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丁缺席新德里峰會,這件事並不罕見,也與印度無關。

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TAEF)博士後研究員胡莎娜(Sana Hashmi)亦告訴DW,G20峰會主要是多邊論壇,她認為「任何領導人缺席峰會都不會對印度或其作為主席國的角色產生重大影響。」

一張地圖重燃邊界爭議

今年8月在南非的金磚峰會,印度總理莫迪與習近平曾在場邊短暫碰面討論中印關係。根據官方說法,莫迪首次向習近平直接提出了邊界問題,雙方也都同意「指示有關官員更加努力迅速解除對峙,並讓局勢降溫」,中印關係看似有緩和跡象。

不料8月底,中國官方公布最新標準地圖,除了將南海「九段線」範圍延長至包含台灣的「十段線」,中印邊界的主權爭議區域也被包含在內,引發爭議。中國外交部呼籲「有關方面客觀理性看待」,印度外交部則批評是「荒謬的主張」。

圖為2016年,南京一個博物館展示的南海地圖(資料照)。

國際地緣政治專家莊嘉穎指出,爭議地圖發布的時機敏感,動機則眾說紛紜。部分認為或許是中國刻意為之,試探印度反應;也可能僅是因為中國政府體制龐大、內部協調產生問題。

「當然也會有人講,(中國)權力如此集中,那麼重要的事情中共高層不可能不知道, 這個其實也代表它的不透明,讓外界對他的疑慮很多,然後造成很大的不確定。」莊嘉穎向DW說道。

印度訪問學者胡莎娜則認為,地圖事件可被視為中國鞏固其領土主張的總體戰略的一部分。她告訴DW,這同時也凸顯了中國缺乏通過外交途徑解決邊界爭端的意願。

中印關係長期因邊界問題而緊張。2020年6月,兩軍在有爭議的邊境地區發生流血肉搏戰,導致至少20名印度士兵、4名中國官兵死亡,是1967年中印邊界衝突以來的最高死傷事件。此後,兩國關係跌至低谷,並展開多輪軍事談判。

胡莎娜批評,兩國爭端源於對邊界實際控制線的不同解釋,中國選擇加劇緊張局勢,沒有為彌合分歧做出任何真誠努力,公布爭議地圖實際上阻礙了印中關係正常化或取得進展。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小雪則持不同看法。她向DW表示,雙方癥結點在於「思維問題」。她指:「中國一貫的想法就是,邊界問題我們暫時解決不了,我們先擱置,然後我們談合作,能談什麼就談什麼...印度主要是先把問題拿出來,我們先解決這個問題,解決問題我們再談合作問題,那這樣就沒法推進了,我們在難點上就困在這了。」

相关图集:中印边境冲突的渊源

中印2000公里边境, 12万平方公里纠纷:中印边界总长近2000公里,另外还有12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存在领土纠纷。有领土纠纷的边界涉及西段(600公里)、中段(450公里)和东段(650公里)3个部分。2020年5月,中印在锡金北部发生冲突(中段);6月16日,中印在拉达克的巴勒万河谷(西段)发生士兵肢体冲突,造成数十人伤亡,至少印方称有20名士兵死亡。
麦克马洪线:马克马洪线(McMahon Line,东段线)是一条英国探险家测量印度时画下的一条英属印度同西藏之间的边界。1914年,英国外交官麦克马洪召集中、印、藏三方会议,由于中华民国不同意分割西藏的麦克马洪线、藏方未能得到事先秘议的独立转而也放弃承认麦克马红线,结果中藏均没有签署《西姆拉条约》。印度和缅甸则认为麦克马洪线是历史疆界。时至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拒绝承认麦克马洪线,但把它看作是实际控制线。1962年中印之战中,中国军队虽然一度占领了该地重镇达旺,但后来撤回到实际控制线以北。
藏南(印度:阿鲁纳恰尔邦): 藏南在印度被称为“阿鲁纳恰尔邦”(Arunachal Pradesh,东段线),面积约为6万平方公里,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南侧。它的西面是不丹,东面是缅甸,向南是印度,北边是中国的西藏。中国称该地为藏南,属于西藏自治区行政区划。不过,按照“麦克马洪线”的划分,该地属于印度,印度也实际控制该地,只是藏方以及中华民国当年均拒绝在条约上签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延续这一路线。1948年,刚刚独立的印度开始派兵进入这个地区,1960年,印度完全占领了麦线以南部分,中国控制麦线以北。1972年,印度在该地成立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1987年,该区改为“阿鲁纳恰尔邦”。
锡金问题:英国于1887年强占锡金国,次年出兵西藏。1950年,独立之后的印度称为锡金的保护国,1975年正式将其纳为“锡金邦”。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问中国后,北京承认新德里对锡金的主权,同时印度亦承认中国对西藏主权。2005年之后中国出版的地图上已不再将锡金标注成主权国家。
1962年中印之战: 印度总理尼赫鲁大败:1960年4月,中印两国政府为寻求解决领土争端,由中国总理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新德里会谈,但未取得共识。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当年10月20日从边境的东西两处同时发起进攻时,兵力是印度军队的5至10倍。中国军队当时一直深入到印度今天的阿鲁纳恰尔邦省和喜马拉雅地区。整个战争延续了一个月,总共造成2000人丧生。1962年11月20日,中国单方宣布停火,并撤至麦克马洪线后20公里处。战争之后中印关系因边界冲突走入低谷。
中印关系改善,甘地总理开启总理互访:1988年12月19日至23日,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并与邓小平会晤。这是34年来印度总理首次访问中国。这次访问被看作是中印关系经过多年的紧张期之后开始转暖的标志。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 Narasimha Rao)访华期间,双方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这次访问标志着中印关系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印双方共签署了5个有关和平解决边境冲突的协定。
特别代表会晤机制,习莫频繁会晤:自2003年中印建立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机制以来,双方已举行22轮特代会晤。印方的特别代表是国家安全顾问,中方最高代表则多为外交部长。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印度总理莫迪之间的互动相当频繁。
2017年中印洞朗地区对峙:占地约100平方公里的洞朗(Doklam)是中国和不丹之间存有争议的地区,印度也从未对该地宣示过主权。2017年6月,印度以“接到不丹政府的求助”、“支持不丹主权”为由,派兵越过中印边界,阻止中国在那里修筑公路,形成同中国军队长达71天的对峙。不丹是中国14个邻国中唯一一个没有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其国家的外交权和防务权掌握在印度手中。2014年莫迪以总理身份第一个访问的国家便是不丹。
2020年中印冲突又起:5月5日,在位于拉达克地区的海拔四千多米的班公错湖(Pangong Tso lake,西段),中国和印度军方人员相互投掷石块、木棒、铁棍等,双方都有人员受伤。5月9日,印度锡金邦那图拉山口(中段),中印军人相互投石并发生肢体冲突,有数十人受伤。 6月16日,在加勒万河谷(Galwan valley,西段)的中印士兵冲突中,有3名印度士兵在与解放军的冲突中死亡。当天稍晚时,印度军方宣布印度士兵的死亡人数提升至20人。

新地緣局勢下的龍象之爭?

中國與印度在過去一個世紀多有競爭,被形容是「龍象之爭」。近年隨著國際地緣政治巨變,兩國也時常被並提討論。

今年新德里峰會登場之際,正值中國經濟下行、「一帶一路」倡議持續受到「債務陷阱」的質疑。上月,白宮發布聲明表示,美國總統拜登在參加G20峰會時,將提議與成員國共同合作,增加國際金融組織對開發中國家與貧窮國家的貸款額度,預計金額超過2000億美元,被解讀是抗衡中國「一帶一路」的最新舉措。

白宮本週稍早亦表示,新德里峰會將是世界主要經濟體齊聚一堂解決全球問題的機會,「在國際經濟遭受歷史性疊加衝擊的時刻,此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的是,與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建立一個工作論壇。」不過,成員國本各有分歧,習近平的缺席被認為可能進一步削弱達成共識的可能。

與此同時,隨著俄烏戰爭爆發、台海局勢升溫、美中抗衡等國際政治變化,印度在該地區的政治與經濟角色也成為焦點。

2022年11月,印度總理莫迪與美國總統拜登在印尼出席G20峰會第一次工作會議。

上月,莫迪在接受印媒採訪時談及G20金融話題,他表示有國家製造債務陷阱、藉此謀取不當利益,咸信是在暗批中國。此外,莫迪也在峰會登場前,提議要正式邀請「非洲聯盟」(African Union)加入G20,基本延續了去年底拜登的呼籲。莫迪表示,全球供應鏈震盪,後疫情時代的印度有望成為解決困境的方案。新德里也正致力於加強其製造業,以與中國競爭。

中印經濟專家劉小雪認為,中印兩國過去是競合關係。她稱:「如果完全合作、沒有競爭,那是自欺欺人;如果完全競爭、沒有合作,那我覺得這也是太悲觀了」,但如今因為國際大環境的外部壓力,「並不是很有利於中印兩國合作」。

劉小雪向DW舉例表示,中國製造的手機在印度市場暢銷,是因為其物美價廉的優勢,雙方能互惠互利,「但是如果是因為政治的原因排斥中國的企業、排斥中國的技術,那麼我覺得這本身對印度來說實際上是得不償失的。

政治學者莊嘉穎則指,中印長期都在爭奪發展中國家的龍頭角色,印度或許會藉這次峰會更加強調它在印太、甚至全世界的關鍵性。

莊嘉穎解釋:「中國經濟成長放緩,它有內部的債務問題,再加上他的人口問題,這個或許對印度來說是一種機會,它可以充分地去利用。因為它的人口不只是超越中國,跟中國比起來也相對年輕很多,在軟體方面的發展也有相當的成就。它最近也比較積極地鼓勵其他國家把投資放在印度,所以或許印度會認為,G20是一個可以充分發揮它帶領發展中國家的機會。」

印度在台訪問學者胡莎娜則認為,印度對加入任何反華集團或聯盟都非常猶豫,但現在這種情況正在改變。

她稱:「當然,沒有哪個國家真的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針對中國的,無論是『AUKUS』還是『四方安全對話』,但各國都在努力尋找應對中國侵略和中國威脅的共同方案,而印度正在其中積極發揮作用。」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