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 周子馨
2023-09-26T01:38:55.126Z
韓方表示,習近平主動表示願考慮訪韓。(資料照)

(德國之聲中文網)韓國總理韓德洙上週六(9月23日)於杭州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短短26分鐘的會談提及朝鮮半島、中日韓峰會、雙邊貿易等議題。據韓聯社報導,韓國方面會後透露,習近平表示將認真考慮訪韓事宜,有望成為他自2014年至今首度前往韓國國事訪問。學者認為,習近平主動提及訪韓背後存在戰略考量,似乎正是想藉由緩解與韓國之間的關係,制衡近期蠢蠢欲動的朝鮮。

習主動提訪韓因朝半島局勢

台灣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劉德海告訴DW,中韓當前在經貿上及外交上的政策確實是背道而行,但一如習近平所說:「中韓關係就像是隔壁的鄰居,搬也搬不走。不管你喜不喜歡都得共同相處。」

劉德海表示,有鑑於兩韓現在在外交上都採取比較激進的做法,尹錫悅上任後對朝鮮採取「極限施壓」的策略,所以他對美國一面倒,也跟日本改善關係。最明顯的就是美日韓今年8月在華府近郊大衛營(Camp David)舉行的歷史性峰會,「鐵三角」同盟對抗朝鮮。

朝鮮則是轉向與俄羅斯交涉,領導人金正恩9月中旬造訪莫斯科後,宣布將強化與俄方的軍事合作。劉德海表示,可見兩韓都積極想把朝鮮半島帶向對自己有利的局勢,導致朝鮮半島出現不穩定的狀態。

「在戰略上而言,這種情勢變化上的不穩定不是習近平所願意見到的,所以習近平也正在考慮是否要採取回到2014年的做法,類似對北韓打出『韓國牌』。」

劉德海點出,習近平其實不希望見到金正恩跟俄羅斯的合作造成東北亞軍事不穩定。尹錫悅4月訪美時和美方簽署《華盛頓宣言》,允許美軍核動力潛艦可以經常前往朝鮮半島制衡朝鮮的核武。但劉德海認為,實際上,受到美方核動力潛艦威脅較大的反而是中國和俄羅斯。

朝鮮領導人金正恩今年9月13日訪俄會晤普丁。

「兩韓都不顧中國的利益,習近平必須要有所回應。」劉德海分析道,「如果習近平在和朝鮮改善關係之前,就先去韓國,「那代表習近平是要讓金正恩知道,他如果走向一個中國不希望他走的方向」,中國未必就一定會支持朝鮮。

劉德海認為,這對韓國而言反而是獲得「意外的禮物」,在尹習兩邊政府互相沒有好感的情況下,如今因為情勢發展,變成改善中韓關係可能對彼此的國家有利;韓國也希望能促成中日韓峰會,以利自己在朝鮮半島能壓下朝鮮取得優勢地位。

台灣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林子立也直言,習近平此時提出有意訪韓「不尋常」,因為在過去幾個月以來,都是由歐美國家的官員、政要前往北京,習近平本人出訪的頻率不高,此時主動拋出訪韓意圖的因素之一,正是因為金正恩訪俄。

林子立向DW分析指出,俄羅斯之於朝鮮,「就像美國之於台灣,一樣的重要」,但因烏俄戰爭曠日廢時,導致俄軍的傳統武器嚴重消耗,包含中國在內的盟友也無法提供莫斯科傳統武器;相較之下,朝鮮長期處於備戰狀態,傳統武器庫存充足。因此俄方利用國防部長紹伊古(Sergei Shoigu)出訪平壤取得會晤普丁的機會,向俄方交換糧食及軍事衛星技術及資訊。

他表示,朝俄關係「一拍即合」對中國產生極大的壓力,擔心中方在朝鮮問題中的影響力下滑,因此北京勢必得在處理朝俄關係時注入更多心力。

學者認為,習近平欲突破美國在東亞的圍堵勢力。(示意圖)

中國欲破美圍堵勢力

林子立認為,尹錫悅上台後,國家外交政策轉向有兩大原因:「這麼多年來,韓國期待中國能夠有效的解決北韓的威脅而不可得,所以基本上要靠中國來有效處理金正恩發展核武的野心已經失敗了。」

除此之外,中韓雖然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FTA),但經濟效益不僅不如預期,反而貿易盈餘變成貿易赤字。林子立道:「所以在一連串政治、經濟、軍事的考量下,尹錫悅決定轉向美國。」

林子立分析,如今美國在東亞的佈局結合日本、韓國、台灣及菲律賓一起圍堵中國勢力,「對於習近平來講,他要怎麼樣破解美國的勢力?我們從最近的事情來看,日本有核廢水,現在絕對不是習跟日本提出善意的階段;台灣更不用說,明年是我們的總統大選,習近平沒有任何理由在這個時候對台灣釋放善意;菲律賓最近也是因為南海議題跟中國吵得不可開交。」

他認為:「所以習近平要瓦解美國對中國在東亞地區的圍堵,唯一的選擇就是韓國,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在這個時候拋出有意願拜訪韓國,希望能夠破解美國在東亞地區組建的堅實的聯盟。」不過習近平最終是否能達成目的,還得等待雙邊外交人士磋商結果。

中日韓峰會成「尹習會」契機?

中日韓三方政府高層已經於25日開始,在首爾舉行一系列的雙邊和多邊會議,主要工作內容為討論重啟中日韓領導人會晤的相關事宜。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也回應:「中日韓是近鄰,也是重要的合作夥伴,加強三國合作符合三方共同利益。中方重視中日韓合作,積極支持韓國擔任三國合作主席國。」

韓聯社報導,中日韓會透過協商正式討論已經停擺近4年的三國領袖會談。上一場三國領導人會談是2019年12月,時任中國國務總理的李克強在成都會見文在寅及安倍晉三,習近平則是先後在北京與兩人會面。

韓國總統尹錫悅曾表示期待習近平訪韓。圖為尹錫悅7月造訪波蘭。

台海問題掀中韓外交齟齬

不過,中韓雙邊關係在過去幾個月以來頻發爭議,尹錫悅早前接受媒體訪問時,將台海問題比擬朝鮮,視作「全球性問題」,引發北京當局不滿。中國駐韓大使邢海明今年6月與韓國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領導人李在明會面時則重申北京立場,稱台灣問題「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關乎中韓關係的基礎」。

邢海明還直指中韓之間的困難「責任不在中國」,呼籲韓方在處理對中關係時「擺脫外部因素的干擾」。他表示,美國正竭力打壓中國,「賭中國輸的人今後一定會後悔」。戰狼式發言也讓韓國外交部提出抗議,批評邢海明的說法可被解讀為干涉韓國內政。

習近平上一次訪韓是在2014年7月。韓國前總統文在寅雖然分別在2017年和2019年訪中,但習近平因為新冠疫情等原因沒有回訪。

此前,韓國現任總統尹錫悅三度公開表態「期待」習近平到訪,兩人去年在20國集團(G20)舉行場邊會時,習也曾表示等到疫情穩定後將應邀訪韓。如今韓方積極促成雙邊元首再度碰頭,習近平的態度也備受關注。

相关图集:中韩关系:先做生意,再谈战略利益?

“台湾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韩国总统尹锡悦4月19日在接受路透社专访谈到台湾海峡局势说,韩国和国际社会站在一起,反对试图以武力改变台海现状。他还说:“台湾问题不仅是中国和台湾之间的问题,也和朝鲜问题一样,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次日中国外交部召见韩国驻华大使提出严正交涉,称尹锡悦的言论“完全不可接受”。韩国外交部同日也召见中国驻韩大使,就中方评论韩国总统涉台发言表达抗议。两国关系再度蒙上阴影。建交30年来,中韩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90年代才建交:1992年8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结束了两国长期互不承认和相互隔绝的历史。图为韩国外长李相玉(前左)和中国外长钱其琛在北京签署、交换建交联合公报。之前一天,韩国宣布与中华民国断交,使台湾失去了亚洲最后一个邦交国。
韩国总统首访:1992年9月,时任韩国总统卢泰愚(1995年资料图片)在两国建交数周后便出访中国,会见了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家主席杨尚昆、国务院总理李鹏等人。双方签署了《中韩贸易协定》、《中韩投资保护协定》等一系列合作协议。
从全面合作到战略伙伴: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0年代初,韩国总统金大中在任期间,中韩关系被提升为 “面向21世纪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2008年5月,时任韩国总统李明博访华时,两国关系被再次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图为中国总理温家宝2010年5月访问韩国时受到李明博的欢迎。
你来我往:上世纪末以来,韩中之间的商贸、文化、人员交往日趋密切。2021年数据显示,韩国在中国的留学生为5万多人,中国在韩国的留学生超过2万,各自在对方国家外国留学生中人数均居第一位。中国成为韩国企业投资的热门选择。韩国流行文化在中国拥有大量爱好者。韩国也一度成为中国人青睐的旅游目的地。图为首尔景福宫前的中国游客(2014年)。
“蜜月期”:朴槿惠(图:2016年在杭州参加G20 峰会)任韩国总统期间也多次访问北京,2014年习近平也曾访问韩国,中韩两国关系被认为i进入“蜜月期”,两国经济、文化领域的交往进一步密切。
萨德事件:鉴于朝鲜发展核武能力对韩国构成的安全威胁,2016年,韩国政府决定部署美国的萨德反导弹系统(THAAD)。由于其雷达有探测到中方的潜在能力,被中国认为会对其国土安全造成影响。在反对无效后,北京对韩采取多项反制措施,包括对禁制韩国媒体及艺人演出、旅游封锁等。这些措施也导致中韩关系迅速冷却。
殃及韩国企业:由于部署萨德系统的地皮,是首尔政府向韩国乐天集团置换而来,该零售业巨头成为中国官方和民间报复的目标。一时间出现消费者抵制乐天、示威抗议,甚至供货商断供,数十家乐天超市被“勒令停业”。此外,三星手机、启亚汽车等韩国品牌的销量也暴跌。中国旅行社纷纷下架韩国游,让韩国旅游业受到冲击。
“三不一限”共识:2017年11月,中韩达成共识,韩方表明不考虑追加新的萨德系统;对既有的萨德系统在使用上进行必要的限制;不加入美国反导体系;不发展韩美日三方军事同盟及无意损害中方安全利益。2017年时任总统文在寅访问中国以后,两国关系开始趋于缓和。
机遇还是威胁: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国,韩国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在韩国最大单一收入来源半导体出口中,对华出口超过四成。2022年8月韩国《中央日报》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19.3%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一种“机会”,而75.4%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一种“威胁”。图为抗议文在寅政府与朝鲜亲善政策的韩国民众打出反中标语(2018年4月,首尔)。
靠向哪一边:现任韩国总统尹锡悦(右)2022年5月上任后表现出更积极向美国靠拢的路线,表示将加速萨德系统的部署建设。韩国2022年5月正式加入美国牵头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并于8月宣布加入美国主导、包括日本、韩国和台湾的“芯片四方联盟”,其目的除强化供应链,也包括对中国的技术出口管制。
韩国的“安全关切”:种种迹象表明,韩国正在力图减少经济上对中国的依赖性。在2022年中韩建交30周年之际,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孙兴杰在《明报》撰文称,目前中韩需要拓展合作领域,在安全议题上沟通协调,“补齐安全合作短板”。图为韩国星洲郡部署的萨德导弹防御系统(2017年9月资料图)。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 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