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社9月4日电】日本爱知县水产试验场等研发出新技术,可将通常九成以上为雄性的养殖鳗鱼培育为雌性。雌性的肉质比雄性柔软,且体型更大。由于鳗苗持续鱼荒,新技术有望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该技术养殖的鳗鱼计划最快明年1月出货,该县正在征集品牌名与标志。

鳗鱼养殖是饲养捕获的天然鳗苗。据试验场介绍,鳗鱼性别在出生两三个月后确定,大部分为雄性,理由尚不清楚。与雌性相比,雄性的特点是体型养不大,且长大后肉质变硬。通常出货的每条重量为200至250克。

试验场与当地渔协等合作,2017年4月开始了培育成雌性的研究。研究发现,在鱼饵中混入与女性雌激素相似的成分“大豆异黄酮”进行喂养,结果九成以上长成了雌性。每条重量达到400至500克,且十分美味,作为新的养殖技术于2021年11月取得了专利。

试验场向有意向的鳗鱼业者进行技术指导,供货已有眉目,预计最快明年1月向西尾市的3家餐馆供货。由于鱼饵成本高于普通饲料,因此价格较贵。

为使该技术养殖的鳗鱼实现品牌化,该县水产课在专用网站上公开征集品牌名与标志,截止日期为9月15日。

爱知县的养殖鳗鱼产量仅次于鹿儿岛县,为全国第二。县政府负责人表示:“有效利用稀缺价值较高的资源十分重要,希望需求高峰期也能让更多的人吃到鳗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