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9/2023 - 09:56

人权自由被打压的香港,有民意调查显示,大部分市民对政治缺乏兴趣,甚至是到社交媒体表达意见的受访者比例亦告减少,完全没有到社媒发帖或转发评论的比例更较去年大增十七个百分点至 68.4%;另有逾半受访者认为政府不太在乎其想法。有评论认为,民间冷淡疏离既是不想说亦是不能说,但负责是次民调的学者认为,这可能是社会由政治高潮回归冷静的正常表现,而面对自觉政治表达道路受阻人士的挫败感,港府可能正以改善经济民生作为一种疏导。

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自 7月下旬起的一个月内电话访问 711人,结果发现,62.9%受访者对政治缺乏兴趣,较去年同类调查上升 7.4个百分点,改变主因是对政治「完全没有兴趣」的受访者上升 8.3个百分点;相反,对政治「很有兴趣」及「有些兴趣」的占比则下降 7.7个百分点至34.2%。

调查又发现,受访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帖或转发贴文的比例亦告减少,表示「经常」和「间中」发帖或转帖的,有14.5%,较去年减少 6.9个百分点;而「完全没有」的,则大增 17.1个百分点至68.4%。另外,逾八成市民表示完全没有向议员丶官员及政府部门表达意见,占比较去年轻微减少 1.5至 3.6个百分点。

有关个人政治效能感的看法,调查结果显得消极。逾半数受访者同意「政府官员不太在乎我这类人的想法」或「像我这类人对政府的政策并无任何发言权」,而升幅最大的,是同意「有时候政治和政府的事很复杂,像我这类人是很难了解的」这说法的受访者比例,上升13.5个百分点至40.9%。

论者:社会归属感不足 港府主打经济民生补足

有网上评论员认为,民调结果代表市民对政府信任和社会归属感不足,而已停运的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前副会长田方泽今(27日)亦在《明报》撰文指,上述结果反映市民的政治效能感低下,因为经历近几年的事件和政治改革,不少人认为无力改变现状,「讲都费事」,或认为很多事情不便明说,以免惹上官非。

但港府更进一步取消市民主动和亲身表达意见的途径,他举例指,特首李家超取消行政会议前接收请愿和示威安排丶施政地区报告谘询会也只限受邀请的友好人士进场便是新近的例子。他表示,若港府长远未能展示愿意开放聆听民意的决心,或觉得无法收集真正的民意都不可惜,那他也只能无言以对。

不过,负责调查的亚太研究所社会及政治发展研究中心联席主任郑宏泰向本台指出,正常环境下,市民对政治的兴趣不大,只在选举或社会运动期间表现热忱,其后回落实属正常;至于另一层面则可能是表达方面遇上困难。

他指出,过度政治化对社会不一定是好事,因为这多伴随社会两极化,而这反过来亦不利民主发展;至于如何避免政治热忱回落以致出现疏离或冷感丶甚至转化成对政策的不支持,郑博士表示,政治热忱冷静下来后,社会可能偏向发展经济,但这不代表社会人士会因为政治上没有取得空间而变成经济动物,因为人会持盈保态。

他又说,在社会运动后,有人会变得沮丧或自暴自弃,若未能在政治上表态,会期望政府在施政上作出改变,若政府愿意改变以作疏导,自然是向改善经济民生发展,看来港府正在走这条路。

不过,香港教育大学客席研究讲座教授吕大乐日前在报章撰文时曾指出,现届港府只是一个勤力丶用功的「工作型政府」,但与一个「有为政府」仍有距离,因为一个政府要有所作为,便需要有愿景丶有计划,而不止于由朝到晚埋首工作,港府在这方面仍需加倍努力。

他总结道,要做一个有为政府,首先是接受政策讨论的必要,再而实践科学施政,以数据来说服市民大众,政府把工作做妥。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