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连降四个月,昔日可靠的增长引擎熄火

图为重庆的一个港口。摄于6月23日。

图片来源:Cfoto/Zuma Press

受全球需求疲软影响,中国8月份对外出口连续第四个月下降,几乎无助于缓解日益加深的经济萎靡局面

中国难以维持海外市场对中国制造商品的需求热潮,尤其是在西方消费者的支出从商品重新转向服务的情况下。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借款利率上升也打击了消费者需求。之前,海外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浪潮曾助力中国经济撑过了新冠疫情三年中的大部分时间。

中国海关总署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以美元计,中国8月份出口同比下降8.8%,为连续第四个月下降。这一结果好于接受《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调查的经济学家预计的10%降幅。此前,中国7月份出口同比下降14.5%,创下2020年2月以来最差单月出口表现。与7月份相比,8月份出口情况有所改善。

中国8月份进口同比下降7.3%,较7月份12.4%的降幅有所收窄,同时也好于经济学家预期的下降9.7%。

尽管贸易数据好于预期,但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出口仍远不能对中国磕磕绊绊的经济复苏形成支撑,尤其是考虑到今年全球贸易料将萎缩。

除贸易总体放缓外,中国还面临着其他一系列经济不利因素。今年年初中国经济重新开放后,消费者在旅游和外出就餐方面的支出一度短暂激增,但随后他们收紧了荷包,导致7月份CPI进入通缩区间。中国将于本周六公布8月份通胀数据。

此外,8月份制造业活动连续第五个月萎缩,房地产市场长达数年的低迷在近月来有所加剧。民间投资依然萎靡不振,青年失业率在整个夏天连创纪录新高,之后中国政府决定停止发布该数据。

汇丰(HSBC)首席亚洲经济学家范力民(Frederic Neumann)说,为中国经济企稳扫除一切障碍仍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从更广泛的层面看,夏季这几个月的这波低迷数据已令人越来越忧心于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轨迹,并促使多家投行将其对今年中国GDP增速的预期下调至5%以下——这低于中国政府在3月份设定的5%左右的官方目标。

本周在与东南亚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回击了对中国短期经济前景的普遍悲观看法,称中国有望实现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

尽管中国政策制定者最近几周推出了一系列刺激措施,包括针对企业和购房者降低利率以及延长对家庭的税收减免,但许多经济学家质疑这些政策是否足以改善疲软的消费信心。

中国进口需求的下降——过去12个月中有11个月都出现下滑——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持续的房地产危机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对房价的信心丧失之际,近几个月来房地产投资和新开工面积都已大幅下降,这反过来又抑制了中国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需求。

与此同时,出口数据进一步表明中国贸易模式在发生转变,正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不断加剧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转向亚洲邻国以及巴西和俄罗斯等金砖国家。

今年上半年,中国占美国商品进口额比重为13.3%,低于2017年创下的高位21.6%,并且是自200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根据汇丰最近的一份报告,中国与东盟(Asean)十国的贸易量在过去一年取得增长,东盟已超越美国和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

随着中美关系的恶化,许多美国公司已着手将供应链从中国迁向印度等其他亚洲国家,导致美国对中国商品的依赖急剧下降

经营不确定性的上升加剧了许多跨国公司的紧迫感。这种不确定性在中国新冠疫情封控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当时封控扰乱了中国国内和全球的生产和物流。

虽然与亚洲国家贸易关系的回暖将有助于缓冲中国对发达经济体出口的疲软,但经济学家表示,如果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陷入衰退,中国也无法独善其身。

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首席经济学家Adam Slater说,中国经济增长势头的减弱可能会波及整个亚洲,从而减缓工业扩张速度并对大宗商品价格构成冲击。

Slater预计今年全球商品贸易将下降1.5%,部分原因是全球货币和信贷条件收紧,之后,全球商品贸易将在2024年出现温和回暖,料增长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