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信:結合半導體優勢造火箭 拚2029年送衛星入軌
(中央社記者張璦新竹9日電)台灣首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今天在法屬圭亞那順利升空,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說,接下來要結合台灣半導體等優勢,創造完整產業鏈,打造入軌火箭,拚6年至7年後載著台灣製造衛星進入低地球軌道。
獵風者衛星(TRITON)10年來歷經台美合作變更與COVID-19疫情,原訂台灣時間7日上午的發射任務又取消,延後至今天,吳宗信笑說,「好酒沉甕底」,實在不容易,在法屬圭亞那的獵風者計畫主持人林辰宗也已經1、2個禮拜睡不著覺;他自己日前更特地去土地公廟拜拜,「我很少這樣做」。
回憶7日發射任務最後一刻因監測數據微幅超標而取消,吳宗信表示,「心臟差一點停掉」,火箭裡的零件大概有近10萬個,且運載的衛星造價高昂,可能是幾十億新台幣,所以一切都要非常謹慎,「上去出了問題,就前功盡棄」。
如今獵風者已順利升空、入軌,預計台灣時間今晚近9時,第一次通過台灣、與地面站通聯。未來任務軌道屬於太陽同步軌道,能全球覆蓋,主要觀測的範圍集中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低緯度帶,這也是劇烈天氣生成的區域,對於天氣觀測、甚至瞭解颱風形成,都可望帶來許多幫助。
談及未來台灣太空發展藍圖,吳宗信指出,除B5G低軌通訊衛星計畫、福衛八號光學遙測衛星、合成孔徑雷達衛星(SAR,福衛九號系列計畫),入軌火箭將是重中之重。
現階段台灣衛星要入軌,由於沒有火箭自主發射能力,因此需向歐美國家的航太公司買「車票」,搭載在別人家的火箭當乘客,就如同這次獵風者的發射任務。吳宗信指出,在府院的支持下,太空中心今年正式啟動入軌火箭計畫,預計在6年到7年後,可以載著台灣的衛星,進入低地球軌道。
吳宗信解釋,台灣如果掌握運載火箭,可以讓衛星相關技術進步非常快,因為「你就可以決定什麼時候要上去、可以高頻率發射」,讓Made in Taiwan的關鍵元件與技術,在太空環境中進行驗證,取得飛行履歷後,力拚讓台灣成為太空元件的輸出國。
台灣發展太空科技,要善用國內產業界的能力,吳宗信說,台灣在半導體、精密機械、網通等領域,基礎非常強,不僅有廣度、還有深度,在全世界的火箭、衛星產業扮演一定的角色,只是台灣過去沒有「肉粽掛」(產業鏈),未來太空中心就是要創造「肉粽頭」,攜手產官學同心協力,達成入軌火箭的目標。
吳宗信表示,台灣太空科技結合既有產業優勢,想像空間無限大,這將讓台灣年輕人更有自信心,強化國家向心力,未來太空中心也會加大力道培植相關人才。(編輯:翟思嘉)112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