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學者談中國經濟:投資浪費多 應改善家庭收入
(中央社台北11日電)中國如何走出經濟困境引發關注,經濟學者張軍認為,政府應該壓縮投資預算,避免無效投資的浪費,然後把騰出的人民幣15至20兆元用於支持家庭的實際收入增長和福利項目。
陸媒觀察者網11日刊出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的專訪,探討當前中國經濟難題。
張軍說,中國有6億人的人均月收入在人民幣3000元(約新台幣1萬3200元)以下,月均可支配收入不到1000元,「這跟國力不匹配」。「既然我們的國力可以動輒就花上幾千億甚至上萬億(兆)去搞形象工程,為什麼不用這些錢去為中低收入家庭的支出負擔買單呢?」這方面需要有一些政策的大調整。
他說,從整個收入層面看,現在勞動收入還太低;建議中央政府把投資的預算壓縮,然後騰出一些支出去增加居民的實際收入和福利。比如把騰出的15至20兆元用於支持家庭的實際收入增長和福利項目。
張軍強調,這些錢可以用在政府負擔育兒成本,從生育到幼兒園、小學,由國家買單;義務教育從9年變成12年;大幅度提高用於老人贍養的抵稅額度,甚至直接以現金方式發放到老人或者家庭帳戶。
他表示,大量農民養老金每月只有100元左右,這說不過去,是不是可以漲到1000至5000元,「地方每年投資浪費的錢都比這些多得多了」。國家如果能夠在家庭上面有更多支出,家庭就可以在消費上有更多支出,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今年前8個月數據顯示,中國經濟仍然偏弱,有些人建議應該毫不猶豫地採取更有力的政策,不要「擠牙膏式」的調控。
對此,張軍指出,中央政府可能面臨的約束條件太多了,不容易下決心。而且與2008年(金融危機)相比,今天可刺激的地方也不多了。現在無論從投資、房地產、貿易等各方面,增長潛力都顯著變小,「推出大力度政策,經濟增長趨勢也未必會出現方向性的改變」。
他直言,現在整個經濟對總需求造成的下行壓力,不是一兩天形成的,有一個長期積累過程,預期也在變化,所以,一個大規模刺激政策出來是否有能扭轉局面,其實也沒把握。
張軍還強調,如果中央政策幫地方政府減輕了債務壓力,後者「亂花錢」仍是一個大問題。「現在經濟下行壓力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過度投資,其中包含大量政府支持的投資,很多投資沒有合理的回報,打水漂的案例比比皆是,這個問題一直都沒有解決。」
他說,這也部分解釋了為什麼現在高層在相關問題上比較謹慎。(編輯:張淑伶/楊昇儒)11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