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美對中挑起認同政治戰 去風險是權宜之計
(中央社台北13日電)中國學者鄭永年表示,美國對中國政策正挑起「認同政治戰」,採取外部批評、內部分化策略。他認為,美國現在講「去風險」是一個權宜之計,因為一時達不成與中國脫鉤。
北京日報旗下微信公眾號「長安街知事」12日刊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鄭永年在新書「中國敘事」指出,美國在對中政策上,已把傳統的意識形態對抗擴展為「認同政治」之爭,構建以美國為中心的「認同政治」新聯盟,企圖把中國從國際社會孤立出來。
鄭永年接受長安街知事專訪時稱,隨著美國進入新的大選周期,其內部政治極化也必將反映在外交政策中。美國挑起的「認同政治戰」,不僅從外部批評中國,還會製造中國內部的分化。
他說,前美國總統川普政府開始把中國界定為唯一有能力、有意願在全球範圍內對美國構成威脅的競爭者,甚至是敵人;一個國家給另一個國家定性,這就是「認同政治」。
鄭永年認為,中國不應被美國牽著鼻子走,陷入互相叫罵的境地,而是要推動三個回歸,即回歸事實、回歸科學及回歸理性。
針對美國對中政策由「去風險」取代「脫鉤」,鄭永年說,這中間有一個轉變的過程;川普政府時期進行脫鉤,用納稅人的錢和行政的力量進行所謂再工業化,讓資本重新回流美國。但脫鉤不是資本的邏輯,不是科技的邏輯,更不是市場的邏輯,「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市場,美國晶片三分之一都銷往中國,這怎麼可能脫鉤?」
鄭永年認為,由於脫鉤不可能,所以美國根據實際來調整政策,又開始宣揚「去風險」的概念。
他說,雖然美國和歐盟都在講「去風險」,但意義不一樣。歐洲的「去風險」主要指的是分散投資,如果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籃子破了,雞蛋就都破了,所以要分散風險。
鄭永年說,美國講「去風險」,主要還是一個權宜之計,脫鉤一時達不成,那就把時間拉長一點。他認為,這完全是美國行政當局一廂情願的計劃,脫鉤與去風險本質上都一樣,不會成功。(編輯:唐佩君/楊昇儒)11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