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7T09:26:38.804Z
以色列方面表示,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了战争”

(德国之声中文网)据德新社报道,哈马斯军事首领德伊夫(Mohammad Deif)在一份简短的录音声明中宣布开始“阿克萨洪水军事行动”(Al-Aqsa Flood),旨在结束以色列的“侵犯行为”。

美联社表示,德伊夫声称:“我们决定说,我们受够了。”

哈马斯(全称“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被德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欧盟、约旦、埃及等认定为恐怖组织。中国、俄罗斯、伊朗、土耳其以及一些阿拉伯国家则没有将之视为恐怖组织,而是承认其抵抗组织身份。

更多阅读:巴以冲突,中国到底站哪边?

“我们将自卫”

以色列军方称,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武装分子周六(10月7日)向以色列发射了数十枚火箭弹。包括特拉维夫在内的以色列多个城市拉响了警报。哈马斯则宣称,已经从加沙地带发射了5000多枚火箭弹。

以色列军方在社媒X(前推特)的一个帖子中写道,全国各地的以色列人“被警报声吵醒,哈马斯从加沙向他们发射火箭弹”。

以色列国防军(即以色列军队)表示:“我们将自卫。” 以色列军队在周六宣布进入战争状态。

目击者称,作为回应,以色列空军炮击了加沙的目标。以色列军队发言人证实了该消息。

以色列军方称,在火箭弹袭击期间,数名巴勒斯坦武装人员进入以色列境内。以色列军方要求加沙地带周边地区的居民留在家中。目击者报告说,街道上发生了交火。

据德新社报道,以色列国防部发言人称,国防部长加兰特(Yoav Gallant)已批准动员预备役人员。几乎所有曾经服兵役的以色列居民都被分配到预备役部队,以便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增援。

袭击发生在以色列“诵经节”

袭击发生时,以色列正在庆祝犹太节日妥拉节(也称“诵经节”,Simchat Torah)。该节日庆祝诵读希伯来圣经《妥拉》的学年结束。

据德新社报道,救护服务机构以色列红大卫盾会(Magen David Adom)说,一名60岁的妇女遇难,她在盖德拉镇附近一栋建筑物被击中时受了致命伤。另有15人受伤,其中两人伤势严重。

袭击发生时,以色列正在庆祝犹太节日妥拉节(也称“诵经节”,Simchat Torah)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预计在今天晚些时候与国防高官举行磋商。发言人说,内塔尼亚胡在前往基里亚的途中,以便与安全机构领导人一起进行安全评估。

德国表示,“坚决谴责从加沙地带对以色列发动的恐怖袭击”,法国、捷克、乌克兰等国也抨击了“恐怖袭击”。欧盟也在周六谴责哈马斯对以色列的袭击,并呼吁立即停止暴力行为。

“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了战争”

据法新社报道,以色列国防部长加兰特在周六晚些时候的一份声明中说:“哈马斯今天上午犯下了严重错误,对以色列国家发动了战争。”他还表示,以色列军队正在各地“与敌人作战”。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也在视讯讲话中说:“以色列公民们,我们现在处于战争中”。

以色列军方称,在火箭弹袭击期间,多名巴勒斯坦武装人员进入以色列境内

德新社的报道指出,这次来自加沙地带的大规模袭击出人意料。最近局势再次升级,特别是在约旦河西岸。自本周四以来,有四名巴勒斯坦人在袭击或与以军的对抗中丧生。

约旦河西岸的安全局势长期紧张。以色列在1967年接管了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人则要求在这些领土上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据联合国统计,加沙地带有200多万人生活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下。

(德新社,法新社,美联社,路透社)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相关图集:耶路撒冷的今与昔

油山今日:登临油山(也称“橄榄山”),令人叹为观止的耶路撒冷老城便尽收眼底。该高地其实是圣殿山和老城东北、东南山丘带的一部分。本图上可清晰看到:城墙和伊斯兰最古老的宗教建筑— 金顶岩石寺(也称“圆顶清真寺”)。因曾经生长橄榄树,该山在其它语言中亦常被称作“橄榄山”。
油山昔日:就在近50年前,还全然是另一幅图景:城墙和岩石寺清晰可见,让人猜想到,慑于1967年6月7日的这张图也是从油山上拍摄的。一群士兵在“六日战争”中将油山当作了指挥部。
阿尔—阿克萨清真寺今日: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圣殿山的阿尔—阿克萨清真寺被视为仅次于麦加(Mekka)和麦地那(Medina)的犹太教第三大朝圣地。之于犹太人,圣殿山至为神圣,依圣经所传,那里曾建有第一神殿和第二神殿。由之,一再出现紧张和冲突。从1967年起,以色列负责安全事务;一个穆斯林基金会则负责民事及宗教事务。
阿尔—阿克萨清真寺昔日:阿克萨是该市最大的清真寺,其名意为“遥远的圣地”,建成于8世纪初。清真寺四周,较小的宗教建筑、花园和水井星罗棋布,在伊斯兰里有“高贵的圣物”之誉。寺中大祈祷厅由7排高大的廊柱支撑,可容纳约4000名信徒。
大马士革门今日: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耶路撒冷城门矗立在基督徒区和阿拉伯人区的分界线上。进入该城门后,人们便置身于色彩斑斓、熙熙攘攘的阿拉伯市场里的那些小陌深巷。不过,这个通往耶路撒冷老城的北入口有着令人沮丧的名声:数年来,大马士革门成为巴勒斯坦人行刺的血腥地点。
大马士革门昔日:因朝向叙利亚的大马士革遂得此名的大马士革门建于16世纪,是奥斯曼帝国历史最悠久的最大城门之一。本图摄于1967年。从那以来,除了汽车和墙外人头攒动外,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老城今日:耶路撒冷老城里密布小巷,分为犹太区、阿拉伯区、基督徒区和亚美尼亚区;老城被一道城墙所围,城墙建于1535年至1538年,由苏莱曼大帝下令建造。1981年,面积约1平方公里的耶路撒冷老城正式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老城昔日:某些东西永不改变:摄于1967年的这幅照片问世50年后的今天,少年们依然穿行于巷陌间,叫卖刚出炉的、当地人称为“百吉”(Bagel)的芝麻面包圈,售价相当于1欧元。
哭墙今日:世界闻名的哭墙是犹太人的最大圣物。经过严格安全检查后,人们按性别,在哭墙前分开祈祷。信徒们,—有时也有其它宗教的教徒们— 将写有祝辞或祈福愿望的纸条塞进墙缝。方便的做法:人们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表达愿望,在耶路撒冷打印,塞入哭墙。
哭墙昔日:此图摄于1967年9月1日,表现哭墙边(亦有“西墙”之称)的以色列人。当时,哭墙在约旦控制了19年后重又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