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rin Schaer
2023-10-08T07:19:34.737Z
2022年12月习近平访问沙特,期间双方签署了34项协议,包括信息技术

(德国之声中文网)就在一个多月前,一家领先的美国技术公司发布了一个相当神秘的声明。

美籍华人黄仁勋掌舵的英伟达(Nvidia)公司,能够生产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芯片。囊括从超级计算机到现代汽车和手机所需的小型芯片。这家公司表示,美国政府正在限制其最先进芯片对"某些中东国家"的出口。

英伟达并未说明受影响的国家或原因。但对许多观察家来说,这是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科技战"已经蔓延到中东的迹象。

长时间以来,美国一直试图在开发人工智能技术方面保持领先中国的地位。为了减缓中国的AI研发进展,最近的策略之一是限制中国获得计算机芯片或半导体,这些芯片或半导体对开发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模型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要没有这些材料,开发AI非常困难,而且这些材料主要由总部位于美国的公司生产,包括目前的世界领导者英伟达。

这就是为什么去年美国商务部宣布限制先进芯片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出口。今年8月进一步加强了这些出口限制

英伟达公司提供AI必需的微型芯片

哪些中东国家受到影响?

美国政府和英伟达都没有明确表态,但有一些可能的猜测。

"我最好的猜测是:受到最密切审查的国家包括伊朗、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卡拉布雷塞(John Calabrese)教授这样说。他位在位于华盛顿的一所美国大学教授美国外交政策,并经常撰写关于中国在中东布局的文章。

"伊朗已展示出高水平的'黑客'能力。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有经济能力。卡塔尔和以色列也可能被列入名单。在所有这些情况下,似乎都有合理的'国家安全'理由。"

石油丰富的海湾国家是全球在AI上花费最多的国家。对于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卡塔尔这样需要从石油出口转型的国家来说,它们都认为经济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

以色列是另一个对AI领域进行大规模投资的中东国家。几乎所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芯片制造商都已在那里运营。在2020年,英伟达收购了一家以色列公司Mellanox,这家子公司现在是其在美国之外的最大基地。

对新版ChatGPT进行人工智能训练,需要1024个英伟达芯片

为什么美国想控制对中东的芯片出口?

在宣布出口限制时,美国政府表示,能够助力AI的芯片是"军事现代化和侵犯人权行为的技术支持。"

"主要担忧的是,中国企业可能会将中东国家视为绕过限制并获得'先进芯片'的途径,"2022年著有《芯片之战:争夺世界最关键技术斗争》一书的学者米勒(Christopher Miller)说。"像华为这样的中国科技公司在中东市场日益增长的布局是引发这些担忧的原因之一,"美国塔夫茨大学国际历史副教授米勒告诉DW。

2022年由美国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进行的一项研究,调查了中国军方从哪里获得能够助力AI的芯片,发现大多数采购并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通过中介,"包括正式获得许可的分销商和空壳公司。"

今年6月,路透社记者报道了中国的先进芯片地下贸易。中国供应商表示,他们经常从其他国家注册的公司那里获得这些芯片,包括印度、台湾和新加坡。

中国的腾讯公司。这些企业在国际上扩张引发美国忧虑

中东与中国深化关系

过去五到十年,投资人工智能的中东国家也加深了与中国的关系。

华盛顿的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在2023年8月的研究中写道,沙特阿拉伯与中国在加强科技和科学方面合作的时间已经有七年。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的大量学生和教师都是中国人。卡内基的相关研究指出,由于在那里建立的个人关系,KAUST与中国大陆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也有所增加。

预计KAUST将在今年年底之前获得3000块Nvidia先进的H100芯片。

阿联酋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情况与沙特相似。它在2017年设立了人工智能部,并已经有了自己的先进AI模型,名为"Falcon"。同时,阿联酋似乎赢得了某种不值得信赖的声誉。9月初,欧盟、美国和英国的官员访问了该国,试图劝阻海湾国家不要向俄罗斯发送受制裁的货物。这显然包括AI用芯片。

华盛顿中东研究所的战略技术和网络安全项目主任索利曼(Mohammed Soliman)告诉DW:"这并不是说美国认为阿联酋和沙特阿拉伯会故意将这种技术交付给中国和俄罗斯。"他认为,美国是两国的重要合作伙伴,它们不会想让关系变得紧张。

索利曼猜测:"美国官员可能更担心Nvidia芯片更容易暴露给间谍活动、逆向工程(编者按:当产品被解构以提取生产信息时)或不经意的被转移至俄罗斯或中国,尤其是这两个国家在海湾地区广泛存在的情况下。"

沙特的KAUST大学有着大量中国学生和研究人员

以色列与中国关系加深

以色列也加强了与中国的关系。华为和小米都在那里设有研究中心,中国投资者为投资当地芯片制造商的风险投资公司提供了资金。

在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2019年发布的一篇论文中,关注技术的研究人员加尔(Danit Gal)写道,最近美国的科技公司--如英特尔,似乎已经使用其在以色列的基地作为变通方法,继续向中国出口芯片。

她认为:"鉴于美国不断收紧的贸易限制,中国寻找其他商业技术贸易伙伴的需求对以色列来说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利好消息。"但她指出,这不会永远持续下去:"芯片对于技术进步和军事的重要性意味着以色列的角色……注定会引起华盛顿的关注。"

她认为,以色列可能需要更加小心地平衡与中国投资者和其美国盟友的需求,但华盛顿中东研究所的索利曼不认为新宣布的出口限制将适用于该国。

他承认:"以色列与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确实比美国希望的更加紧密。""但是,以色列和美国仍然认为彼此是非常亲近的盟友,美国与以色列分享了一些最先进和敏感的防御技术。"

话虽如此,芯片的出口限制可能已经对以色列的英伟达产生了影响。美国那些已经颁布的出口规则,也适用于完全或部分是通过美国技术制造的产品--也就是说,无论英伟达芯片是在以色列还是美国制造的,都适用相同的规则。报道称,中国已经是以色列英伟达公司的主要客户。

美国同以色列共享F-35战机资讯

出口禁令有多政治化?

美国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的研究员丹尼尔斯(Owen Daniels)表示,人权可能起到了一定作用。他指出,对美国及其盟友来说,"民主AI"很重要,他们担心AI被威权国家用于镇压。

然而,DW为这篇文章采访的丹尼尔斯和其他专家,都不认为美国的出口限制是为了对中东国家施加政治压力。虽然说这些国家目前正在就一些重要协议进行谈判,比如沙特-美国防御协定或沙特-以色列关系正常化的协议。

丹尼尔斯向DW表示:"相反,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些控制措施是向海湾伙伴国家发出信息,说明美国是如何认真对待对与中国的技术竞争。"他补充说:"持续关注在新兴技术领域内,民主国家与威权国家的关系从长期来说会如何受到这些控制措施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丹尼尔斯总结称,AI可能成为民主国家和威权国家之间关系摩擦的新起因。

相关图集:中国芯片产业发展至今,赢了吗?

"中国芯":“中国芯”的提法在2000年代初就已开始传播。背景是中国在芯片方面长期依赖进口,缺乏自主研发能力的状况,令领导层对半导体领域的科技依赖性感到担忧,计划提升芯片设计、制造封测和装备材料产业链能级。在新的产业政策推动下,出现了一批集成电路研发创新机构。
浮夸造假:2006年的“汉芯”造假丑闻,给这场轰轰烈烈的科技创新运动蒙上了一层阴影。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汉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进被查出在负责研制“汉芯”系列芯片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造假和欺骗行为。这一事件所凸显的急功近利的浮夸现象,始终伴随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
“大基金”投入巨资:2014年,中国国务院公布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成立扶持芯片产业的“大基金”。 第一期募资1387亿元,2019年二期募资2041.5亿元,2023年推出的第三期规模扩大至3000亿元。受资助的公司包括中芯国际和长江存储等龙头企业。但一些分析人士指该基金主要在幕后运作,投资标准不够透明;此外技术创新的进展可能被夸大,许多投资未能取得成果。
为了不被“卡脖子”:2020年以来,美国逐步扩大对中国的芯片制裁,并联手日本、荷兰等国,更大范围封锁半导体制造设备输入中国,例如荷兰ASML公司生产的极紫外线(EUV)光刻机。中国欲实现半导体自给自足的意愿更加迫切。在响应习近平号召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的“造芯”运动中,一再出现资金使用不当和烂尾项目。2022年的芯片产业反腐风暴中,多名芯片大企业高管被调查。
华为、中芯实现突破?:2023年8月,被美国“断供”芯片的华为推出新款手机Mate 60 Pro (图)。专业机构拆解分析判断该手机使用的是华为海思设计、中芯国际(SMIC)制造的“麒麟9000s”7纳米芯片。虽然在去年就有报道称中芯“制造”出了7纳米芯片,但业界人士分析,这次仍是通过14纳米制程重复曝光生产出7纳米芯片,而这种工艺决定了其产量和良品率不高,但成本高,尚达不到批量生产的要求。
改变游戏规则的新技术?:2023年9月底,香港《南华早报》报道,中国科学家计划构建一个由粒子加速器驱动的巨型芯片工厂。这项新技术如果成功,将有可能使中国在半导体芯片行业中超越美国的制裁,走上芯片自产的道路。报道称,这一雄心勃勃的项目突显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决心,并预示着半导体行业可能出现的巨大转变。但中国整体经济面临的巨大下行压力,也将给芯片科研进行融资的过程带来了不小的阻碍。
道阻且长: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先进的芯片产业链需要巨大投入,但又非仅靠资金就能实现。财经专栏作家刘远举曾在FT中文网撰文指出,“芯片行业仅仅跟随性发展,就涉及巨大的投资。若要站在世界领先水平,更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这些研发投入大、见效慢、周期长、且充满风险。这需要给企业家以长远而稳定的预期;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透明、公开的科研体系,远非一蹴而就之事。”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