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3T11:08:33.081Z
中国官媒报道指出,中国9月的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创今年内单月新高

(德国之声中文网)出口历来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9月份的中国出口同比下降了6.2%。据法新社报道,该降幅低于彭博社调查中经济学家的预测,对比8月份8.8%的降幅也有所改善。财新网报道称,近日对15家国内外机构的调查显示,经济学家对中国9月出口同比增速的预测均值为-7.7%。

据财新网报道,分国别看,由于基数继续走低,中国对美国、日本、欧盟的出口降幅延续收窄趋势。其中,对美国、日本、欧盟出口分别下降9.3%、6.4%、11.6%,降幅收窄0.2个、13.7个、8.0个百分点;部分受基数走高影响,对东盟出口降幅扩大2.6个百分点至15.8%;对俄罗斯出口仍维持20.6%的两位数增速,但是较8月回落16.7个百分点,延续了5月以来的放缓趋势。

路透社的报道指出,两周前的一项官方工厂调查已经显示,9月的新出口订单有所改善,部分原因是圣诞商品的出口运输旺季和有利的基数效应。

内需有所复苏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中国9月进口同比下降了6.2%,低于8月份(7.3%)的降幅,降幅同样收窄。路透社报道指出,这反映中国国内需求正逐步复苏。

财新网的报道指出,9月原油进口量同比增长13.7%,增速放缓17.2个百分点;钢材进口继续量价双减,降幅分别收窄至28.2%、25.6%;铁矿石进口量、进口额同比分别增长1.5%、4.0%,较8月有所放缓。其他商品方面,部分由于基数走低,9月二极管及类似半导体器件进口量同比降幅收窄15.0个百分点至7.9%;集成电路进口量同比未能维持此前的改善趋势,降幅较8月扩大7.5个百分点至10.6%。

路透社报道指出,作为中国进口的关键指标,中国从韩国的进口在9月的降幅收窄,出现了11个月来的最低下降。半导体占韩国对华贸易的大部分,表明中国制造商对将零部件组装为成品再出口的胃口增加。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全球电子行业的周期性回升正在推动全球贸易触底反弹,而中国的贸易数据是最新的迹象”,《经济学人》智库EIU的经济学家徐天辰说。“这让我们有理由对2024年的贸易前景持乐观态度。”

喜忧参半的数字

这些数据是在下周中国公布第三季度经济增长数据之前发布的。路透社报道指出,中国周五公布的一系列数据喜忧参半,一方面商品贸易下滑幅度收窄,另一方面通缩压力持续存在。

周五早些时候公布的通胀数据显示,中国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幅0%,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5%,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

法新社的报道指出,中国在2023年7月陷入通货紧缩,但在8月有所反弹。不过,分析人士警告说,未来几个月仍有可能再次出现通缩。

面对低迷的房地产市场、居高不下的青年失业率和日益加剧的地方债务偿还压力,中国经济在经历新冠疫情后的短暂反弹后,从第二季度开始失去动力,这促使政策制定者推出多项措施,试图重振疲软的经济。路透社指出,这些支持措施的稳定作用已经开始见效,但政策制定者在努力实现经济持久复苏方面仍面临挑战。

据中国官媒新华社报道,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吕大良在周五早些时候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综合来看,随着中国经济恢复的积极因素不断积蓄,外贸稳规模、优结构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见效,进出口有望继续巩固向好势头,实现全年促稳提质目标”。

同时吕大良也称,中国外贸“仍将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尤其是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的风险都将对外贸造成压力”。

相关图集:危机四伏的中国经济

房企爆雷:8月初,中国又一家房地产开发商巨头碧桂园面临违约风险。该公司有2笔美元计价的债务8月8日逾期未支付利息。作为少数尚未出现违约的中国大型房企之一,碧桂园的“爆雷”是对本已脆弱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又一打击。在本次房地产危机中首先触礁的恒大集团则于8月17日依美国《破产法》,向美国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恒大的负债高达3300亿美元。其在2021年底发生违约,导致中国各地出现大批未完工的烂尾楼。大多数分析师认为,未来几个月内,中国的房产价格和销量仍将进一步下滑。
信托失信: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的金融信托行业也出现危机。在7月底传出中融国际信托集团无法按时支付票息和本金消息后,中国媒体8月中旬报道,数十种中融信托产品出现逾期兑付。该集团北京总部前发生投资者要求还钱的抗议(图)。中融管理着约1380亿美元资产。许多中国房地产开发商通过信托公司进行项目融资。控制中融的中植集团管理着超过一万亿元人民币的资产,也承认有流动性困难。路透社报道指出,中国影子银行的资金总量大约为3万亿美元,相当于英国国民经济的总体量。影子银行的一系列支付违约行为可能会引发广泛的连带效应。
生产、零售数据低迷,通缩风险上升: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经济数据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工业产出和投资增速都低于预期。这显示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商业和消费引擎动力严重不足,通货紧缩风险上升。同时,7月份中国银行新增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双降,其中信贷增量比六月份骤减了89%,是2009年11月来的最低的新增贷款量。
进出口双降、外商投资滑坡: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七月份中国外贸数据远低于预期,进口同比下降了12.4%,出口则萎缩了14.5%。根据中国商务部7月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的外国对华直接投資(FDI)较去年同期下降2.7%;二季度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同比下降20%。而彭博社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所公布数据的计算则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外商直接投资负债同比暴跌87%。尽管有中国专家在财经媒体分析称,上述数据差别源于统计口径不一致,但外资流入明显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
青年失业率创新高:今年以来,中国的青年失业率持续上升,4月份突破20%,6月份已升至21.3%。各项经济数据低迷让民众对经济前景和就业形势的焦虑增加。而国家统计局8月却宣布,全国青年人等分年龄段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将暂停发布。这一消息引来民众的广泛批评和嘲讽,有网民戏称当局这次从工具箱中拿出的是“眼罩”。
外银下调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根据路透社8月18日对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巴克莱银行、德意志银行研究中心和野村证券五大券商此前以及最新对中国2023年GDP增长预期的对比,摩根士丹利将对中国2023年的GDP增长预期从此前的5%下调为4.7%;摩根大通从5%下调至4.8%;巴克莱银行从4.9%下调至4.5%;德意志银行研究中心从5.3%下调至5%;野村证券从5.1%下调至4.6%。路透社指出,主要券商下调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背景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危机使得经济增长前景进一步恶化。

中国政府在考虑新一轮刺激措施

中国经济目前仍受到广泛的房地产危机、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地缘政治紧张拖累。彭博社周二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称,为了帮助中国经济实现5%左右的年度增长目标,中国政府正考虑增发至少1万亿元的主权债务,为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同时准备采取新一轮刺激措施。

近几个月来,大多数分析师都在强调,决策者们需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而不是零敲碎打地推出一些措施,以促进经济复苏。

荷兰ING银行亚太地区研究主管卡内尔(Robert Carnell)在一份报告中说:“无论中国政府在未来几个月中采取什么措施,都不太可能很快给2023年带来实质性变化,而最多只能被视为向杠杆率更低的经济过渡的痛苦管理工具。”

(路透社,法新社,财新网等)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