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 Noah Glucroft
2023-10-17T13:30:05.436Z
2023年10月7日,柏林勃兰登堡门,用灯光打出以色列国旗图案

(德国之声中文网)对德国来说,过去从未成为过往云烟。纳粹时期对犹太人和其他群体的种族灭绝对当今的德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左右着德国的政策制定,并塑造着德国的世界观。

纳粹德国在大屠杀中蓄意杀害六百万犹太人三年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以色列建立了犹太国家。德国政府认为自己对以色列负有"特殊责任"。对以色列的承诺不仅仅是德国一个政策目标,也是当今德国存在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这使得以色列的安全和存在成为德国的"Staatsräson"("国家理性")。 前总理默克尔2008年在以色列议会发表讲话时使用了这个词。在10月7日哈马斯发动恐袭、造成约1300名以色列人死亡(其中绝大多数是平民)后,现任德国总理肖尔茨又多次重复"国家理性"这个说法。

"此时此刻,德国只有一个位置,那就是站在以色列一边。"肖尔茨10月12日在德国联邦议院发表讲话时表示, "这就是我们说'以色列的安全是德国的'国家理性'时的意思。

德国总理肖尔茨10月12日在联邦议院表示:"此时此刻,德国只有一个位置,那就是站在以色列一边。"

对于德国而言,这意味着哪些义务?

从直接和具体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德国加入了支持以色列封锁加沙地带的盟国阵营,联合国称此举违反了国际法。自2005年,以色列一直控制着加沙的出入。哈马斯是一个激进的伊斯兰组织,被德国、欧盟、美国和其他国家认定为恐怖组织,自2007年以来哈马斯统治着这个人口稠密的地区。

作为对哈马斯不断进行袭击的回应,以色列经常轰炸加沙。加沙拥有220万人口,其中约一半是儿童。

在最近这轮冲突中,自以色列遭遇恐袭、开始报复性空袭以来,已有超过两千名巴勒斯坦人丧生。以色列表示在哈马斯释放人质之前不会停止轰炸。

上周四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北约会议上,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利斯(Boris Pistorius)证实,以色列要求德国海军为其提供弹药。他对记者说:"我们将与以色列人讨论具体如何进行。"

更多的物资和军事支持可能正在酝酿之中。德国官员表示,他们将满足以色列的要求。

与任何国家一样,以色列有权在国际法范围内保卫自己免受攻击。 德国并不是唯一支持以色列这项权利的国家。 然而,德国给了这项权利一个特殊的名称,一个可以广泛解释的名称,那就是"Staatsräson"(国家理性)。

"在德国,这并没有被明确说明是什么意思。"慕尼黑联邦国防军大学(德国两所联邦国防大学之一)的教授马萨拉(Carlo Masala)说。

这位国际关系专家在接受德国电视二台(ZDF)采访时表示:"如果这确实是德国的'国家理性'的一部分,那么就会产生道德、政治甚至宪法方面的影响。"

如果以色列的存在确实受到威胁(马萨拉明确表示目前情况并非如此),那么德国将有义务"积极保卫"以色列--这意味着直接军事介入。"这是合乎逻辑的结论",马萨拉说。

"国家理性"究竟是什么?

"国家理性"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法律理论和概念,是西方政治思想在几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国家角色、权利和权力的演变而形成的。《韦氏词典》将其定义为"以国家自身利益为首要的基础上的国家外交政策的正当性"。

2008年默克尔在以色列议会发表讲话,表示以色列的安全和存在是德国的 "国家理由"

由于道德的和历史的原因,德国对"国家理性"的使用与该术语的法律含义不完全一致。

"国家理性原本应该始终是利益优先于价值",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法律史和法律理论研究所所长奥尔(Marietta Auer)告诉德国之声,"这就是它具有复杂性的地方。但是,如果把这两个概念颠倒一下,就可能去除其复杂性。"

换句话说,保护以色列国作为德国的价值观,可能损害德国的利益,但默克尔2008年在以色列用"国家理性"这个概念,化解了二者之间的冲突。这在法律理论上可能显得摇摆不定,但是就政策和政治而言,奥尔表示这是"简化事情"的"明智之举"。

"她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不必作详细说明。"这位法律学者解释道,"如果我(默克尔)说这是国家利益,这就是国家利益。就是这样。"

专家:这样做给现实政治带来"严重后果"

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前国际关系教授沃尔夫(Klaus Dieter Wolf)表示,德国领导人将德国对以色列的立场提升至"国家理性"的水平,成功地结束了相关的争论。

沃尔夫在给德国之声的电子邮件回复中表示:"我(默克尔)宣布某种具体的政治意图成为'国家理性',使其不会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他补充说,这样做会给现实政治带来"严重后果"。 如果一个国家简单地将一些原则拒之门外,就可能削弱其他承诺,例如对民主、人权和国际法的承诺。

言论自由被写入德国《基本法》,也就是德国的宪法。 而根据德国刑法,支持巴勒斯坦的示威活动被禁止,其他形式的表达也受到限制,因为该法禁止"赞同犯罪行为"或煽动骚乱的言论。 这是相互竞争的利益之间的微妙平衡,尽管一个国家如何管理其对其境内居民的义务是内部事务。

然而,一个国家如何在国际社会中定位自己则是另一回事。 使用"国家理性"将某些事项优先,这可能会违反国际法。

"国际法中不存在等级之分。" 独立智库国际危机组织(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中东和北非项目主任希尔特曼(Joost Hiltermann)表示, "德国可能会说自己有与以色列站在一起的固有权利,但这并不能免除德国坚持和遵守国际人道法的责任。"

英国军事分析家马丁(Mike Martin)本周早些时候对德国之声表示,他并不清楚以色列是否"对平民伤亡和军事目标做出了适当的区分",他说以色列有义务遵守国际法。

如果以色列为了追求其安全利益而违反国际法,那么德国可能会发现自己趟进了法律的浑水。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相关图集:哈马斯恐袭:以色列誓言要敌人“付出代价”

哈马斯突袭以色列:巴勒斯坦伊斯兰极端组织哈马斯10月7日向以色列发动大规模袭击,造成逾千人丧生。在发射火箭弹的同时,武装分子炸毁了加沙与以色列多处边境围栏,从陆海空三路进入以色列领土。加沙边界雷伊姆聚落的一场音乐节也成为大规模袭击的目标,目击者称其为一场大屠杀。据救援组织Zaka统计,光是音乐节上的遇难者就有至少260人。以色列国防军表示,哈马斯还挟持超过120名人质。以色列形容哈马斯发动的恐怖袭击是以色列人的“911”事件。
以色列全面围困加沙:袭击发生后,以色列总理内坦尼雅胡称“敌人将付出前所未有的代价”。以色列征召30万预备役对哈马斯武装分子实施报复。以色列空军连续数夜持续轰炸加沙地带的哈马斯目标。以色列防长宣布全面围困加沙走廊,切断电力、食品和燃料供给。加沙地带医院医疗物资短缺,无法及时救治伤患。以色列官方称,反恐打击是针对哈马斯及伊斯兰圣战组织。不过也有加沙平民遭到炮火击中。
以色列誓言将哈马斯“从地球上抹去”:以色列与巴勒斯坦极端武装组织哈马斯的冲突持续升温,以色列10月11日组成紧急政府与战时内阁,直接对哈马斯发动战争,以色列防长加兰特(左)誓言要将这个巴勒斯坦激进组织“从地球上抹去”。自上週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袭击、以色列宣战并大规模空袭加沙地帶后,冲突已造成双方逾千人死亡。
暴力冲突不断升级:随着以哈冲突持续升温,一名哈马斯发言人表示,每一次以色列“在没有事先警告的情况下”轰炸巴勒斯坦地区,哈马斯将杀害一名以色列人质。以色列外长科恩警告哈马斯不得伤害人质,并强调“战争罪行不会被原谅”。哈马斯全称“伊斯兰抵抗运动”,该组织不承认以色列,并将彻底消灭以色列作为其目标。哈马斯被德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欧盟、约旦、埃及等认定为恐怖组织。但中国、俄罗斯、伊朗、土耳其以及一些阿拉伯国家,则没有将之视为恐怖组织,而是承认其抵抗组织身份。
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交火:除了在南部的加沙地带,以色列军队也在北部的黎巴嫩边境与极端组织黎巴嫩真主党交火。以色列炮击黎巴嫩村庄,报复发射火箭弹的真主党。真主党二号人物夸西姆(Naim Ghassem)对表示支持哈马斯。夸西姆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对支持者说:“时机成熟时,我们将会采取行动。”以色列观察家担忧,在军事上远胜于哈马斯的真主党可能会从北部对以色列发动大规模袭击。
穆斯林世界现反以色列示威:伊朗、约旦、伊拉克、巴基斯坦等中东多个国家数以万计民众走上街头,抗议以色列和美国并声援巴勒斯坦。在伊朗首都德黑兰,示威者挥舞著伊朗、巴勒斯坦和真主党的旗帜,许多人拿著“打倒美国”和“打倒以色列”的横幅。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市中心的解放广场,示威者高呼“反对占领!反对美国”等口号。孟加拉国也有上万人走上街头,高呼口号“停止压迫巴勒斯坦人”和“我们要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
欧美谴责哈马斯袭击 中国呼吁恢复和谈: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多个西方国家谴责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的恐怖袭击。中国谴责伤害平民的行为,呼吁各方采取克制态度,防止局势升级造成人道主义灾难,落实“两国方案”恢复和谈。由于对以色列负有特殊的历史责任,德国总理肖尔茨强调德国同以色列团结一致打击恐怖主义的决心。“在这一时刻,德国唯一的位置是站在以色列身旁。以色列的安全是德国的国家利益。”
加沙地带恐陷人道主义危机:以色列围困加沙,切断当地水电、粮食等基本物资供应后,10月13日凌晨要求100多万加沙北部居民24小时内迁徙至南部,以保护自身安全。这被认为是为大规模打击哈马斯进行准备。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言人要求以色列军方收回命令。他表示,让110万平民一天内转移,使本已糟糕的情形成为更大的灾难,将导致“毁灭性的人道后果”。根据联合国公布数字,此次加沙被空袭以来,已有超过42万人流浪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