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聿文
2023-10-18T09:25:20.129Z
图为10月18日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讲话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今年的外交重头戏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根据官方说法,20多国领导人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齐聚北京,营造出一种共襄盛举的印象。习近平发表了主旨演讲并宣布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而前不久,中国当局也发布了《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介绍在过去十年,“一带一路”实施的情况和取得的成就。

在中国当局看来,经过十年耕耘,共建“一带一路”已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不仅给相关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开辟了人类共同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地生根。

但是,外界特别是西方对“一带一路”的评价和中国当局相反,在西方和中国部分舆论看来,“一带一路”就是大撒币,并未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繁荣,却制造债务陷阱,习近平花了那么大力气和那么多资源的面子工程,随着中国经济自身陷入萧条,已成为一个烂尾工程。这次高峰论坛,纯粹是赔本赚吆喝,是习近平做给外界看的。

“一带一路”倡议是习在2013年提出的,虽然他在主旨演讲中说,提出这一倡议的初心,是借鉴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但在提出之初,他应该也没有太多想法。彼时他上台不满一年。中共每个新领导人上来,总要提出自己的一点新理念和新构想,以显示自己有想法,区别前任。这是一种中共特色的形式主义,过段时间,大家也就不把它当回事。事实上,在该倡议提出的头两年,确实没多少人把它看作一个什么了不起的战略或工程,不会想到它一搞就是十年,成为中国外交和对外经济合作的主导产品。

“一带一路”的十年历程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一带一路”像当局宣称的已取得成功,或者像西方舆论说的,是一个失败的工程?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回到它的初始目的。习当初提“一带一路”倡议,并不是已经做出了计划,着眼点在于消化国内过剩产能。中国的钢铁、水泥、铝产品等,早在2013年产能就已严重过剩,国内市场无法消化它,需要开拓海外市场。而在习上台前,中国企业也开始走出去,政府为企业走出去,搭台唱戏,提供各种政策支持,时称“走出去”战略。从这个角度看,可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理解成是要对中国现有的对外贸易和海外投资打包冠以一个好听的名称,它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但随后在“一带一路”推进的过程中,当局发现,它不但能消化过剩产能,而且,利用中国企业强大的基建能力,通过为合作国工建基础设施,改善当地的交通和生活工作条件,还能带来额外的地缘政治影响力。于是,当局有意识地将“一带一路”当成政策工具和地缘经济力量,在全世界尤其全球南方国家全面铺开,来谋求中国地缘政治影响力的扩大。这个时间点大概在2015年,也即“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第三年,到疫情前的2019年,是“一带一路”项目集中推出的时间段,连意大利都和中国政府签订了有关备忘录。但在三年疫情期间,“一带一路”愈挫,很多项目被迫停下来。因此,在过去十年,“一带一路”真正做得比较顺的也就5年左右。

虽如此,“一带一路”在过去10年还是搭起了一个互联互通架构,用习的话说,致力于构建以经济走廊为引领,以大通道和信息高速公路为骨架,以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管网为依托,涵盖陆、海、天、网的全球互联互通网络,称之为“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并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覆盖中国83%的建交国,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上万亿美元投资;同时在这10年中,中国成为全球100多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这都有拜于“一带一路”所赐。

相关图集:“一带一路”峰会在北京登场

难得一见的普京 :俄罗斯总统普京17日抵达北京,并与习近平会面。这是他在今年3月受到国际刑事法庭通缉后第一次出访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以外的国家。此行凸显了中国在经济和外交上对俄罗斯的支持。俄官方数据显示,中俄贸易今年上半年飙升了30%,预计全年贸易额有望超过 2000亿美元。中俄合作基础设施项目的重点之一是 "西伯利亚力量"-2 号管道。该管道将穿越蒙古,从俄罗斯向中国输送更多的天然气。
匈牙利——欧盟唯一与会国:匈牙利总理奥尔班是唯一参加峰会的欧盟国家领导人,他在北京受到中国总理李强的迎接。匈牙利媒体上个月报道称,由中国提供融资并部分承建的连接布达佩斯和贝尔格莱德的匈塞铁路项目遇到困难,中国将停止提供资金。中国外长王毅本月早些时候对匈牙利外长表示,该项目将按计划继续实施。该铁路全长352公里,计划于2025年完工。
塞尔维亚总统胜似“回家”:另一位来自欧洲的与会者是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据新华社报道,武契奇在会见中国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时(图)说,塞中高度互信、友谊真挚,“每次访华我都有回家的感觉”。峰会期间,中车集团与塞尔维亚交通部签署合约,向塞尔维亚出口20辆高速动车。据报道,这些动车为匈塞铁路“量身打造”。
新入群的阿根廷: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Alberto Fernandez)17日抵达北京。阿根廷2022年才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希望吸引中国投资该国的铁路、核能、太阳能和氢能源产业以及农业和数字化基础设施。中国对拉丁美洲的兴趣所在是绿色科技和采矿业。布宜诺斯艾利斯拉丁美洲社会科学学院的研究显示,中国企业已在阿根廷和智利投资数十个锂矿开采项目。
媒体中心: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新闻中心设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这里向各国记者提供专业的办公、传输设备,以及信息资讯、交通餐饮等服务。图中的餐厅,空间装饰加入了“丝绸之路”的元素。
印尼与东南亚第一高铁:中国在印尼建设的雅加达到万隆的雅万高铁,是“一带一路”在东南亚的示范项目。全长142公里的雅万高铁耗资73亿美元,主要资金来自中方提供的贷款。本月初,印尼总统佐科(图)为这条铁路通车剪彩。佐科在北京期间将会晤中国领导人习近平,预计他将与中方讨论将雅万高铁延申至印尼第二大城市苏腊巴亚的计划,以及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和贸易等议题。
债务陷阱中的斯里兰卡:斯里兰卡利用中国资金建造了高速公路、一座港口、一座机场和一家火力发电厂,欠下了70亿美元的债务。作为偿债的一部分,该国将战略港口汉班托塔的控制权交给了北京。这被批评者视为中国 "债务陷阱 "外交的典型例证。上周,斯里兰卡与中国进出口银行达成协议,由后者偿还约42亿美元的债务。这是与包括印度和日本在内的其他国际债权人达成的更广泛重组计划的一部分。去年上任的斯里兰卡总统维克勒马辛哈 (Ranil Wickremesinghe,图中)在北京期间将与习近平举行双边会谈。
肯尼亚与未完工的铁路:“一带一路”在非洲的一个重要项目是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到最大港口蒙巴萨的铁路。2017年动工的该铁路被中国宣传为成功故事。这条铁路的第二段原计划通往邻国乌干达和其他内陆国家。在乌政府退出并选择与土耳其的一家公司合作后,第二期工程停工。肯尼亚欠中国60亿美元的债务。在论坛期间,该国总统鲁托(William Ruto)预计将与中方磋商为肯尼亚境内剩余路段再融资的可能性。
纪念邮票:为纪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中国邮政发行纪念邮票一枚。图案以花卉、和平鸽,以及代表基础设施合作和互联互通概念的公铁运输车辆、货轮、起重机等元素共同组成的数字“10”为主体,并结合“丝路金桥”元素。这枚邮票计划发行数量705万套。

习近平试图用经济力量去改变世界

然而,习近平的野心不只于此。当他认识到“一带一路”可以为他去谋求更大的世界权力和影响力后,他将“一带一路”作为一个战略工具使用,成为他推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

就中国当下对世界的影响而言,主要还是靠经济,虽然中国的军事力量在习的治下有一个飞跃发展,但支撑中国作为世人眼中的第二强权的形象,还是经济。至于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或许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有市场,但基本是中国的负资产。因此,习紧紧抓牢经济,通过发挥“一带一路”的战略价值,试图用经济力量去改变世界,这主要体现在给世界带去所谓的全球新治理上。

在中国当局看来,当下世界经济发展失衡、治理体系不完善,在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下,很多发展中国家获利甚微,面临资金短缺等瓶颈,甚至丧失自主发展能力,全球面临严峻的治理赤字的挑战。但这也为中国提供了机会,通过“一带一路”帮助这些发展中国家进行能力建设。当局为此设立了丝路基金,与相关国家成立亚投行,服务于“一带一路”的融资需要。虽然西方认为这让一些发展中国家掉进了中国的债务陷阱,但中国当局认为它坚持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着办,坚持各方共同参与,实现各方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不让任何一个国家掉队,并把这个做法概括为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创造的不同于西方的新的全球治理观,是一种真正的多边主义,能够实现真正的合作共赢,为人类共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新路径。

美欧也试图提出自己版本的“一带一路”

客观地说,“一带一路”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从它落地成型来看,可算成功。此次高峰论坛,几乎除G7外的国家都来参会,也说明了这点。美国2022年推出“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倡议,今年G20又和印度、欧盟提出“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计划,欧盟提出“全球门户”计划,这亦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一带一路”已取得成效。因为说白了,它们就是来对冲中国的“一带一路”的,压制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在全球获取经济影响力并进而获取地缘政治影响力。

不过,美欧版本的“一带一路”,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对比,似乎有天生缺陷。习近平的“一带一路”之所以能收获成效,除了中国的基建能力,还与中国的融资体系,相对一以贯之的政府规划,以及有能够实现政府意图的工具即国有企业有关,但这些条件在西方都欠缺。所以,在和中国的对外经济竞争中,如何扬长避短,是美国和欧盟在落实自己的“一带一路”计划时需要考虑的。

中国“一带一路”走过了10年,对习近平和中国当局来说,下一个10年可能并不比前一个10年轻松,甚至会遇到更多困难。因为“一带一路”推出之时,中国经济尚处于上升的高峰段,且西方对中国不是很警觉,但现在中国经济自身也面临困境,尤其是西方已经醒悟过来了并有针对性地应对中国的经济挑战,所以,在下个10年,“一带一路”能否取得上个10年的成效,只能在10年后再作答,现在言之过早。

邓聿文为政治评论员,独立学者,中国战略分析智库研究员兼中国战略分析杂志共同主编。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