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2T08:52:04.205Z
图为德国施瓦本风扇和电机制造商依必安派特公司(ebm-Papst)的资料图片

(德国之声中文网)托马斯·纽伦贝格(Thomas Nürnberger)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自 2016 年起,55 岁的纽伦贝格一直是德国施瓦本风扇和电机制造商依必安派特公司(ebm-Papst)中国业务的负责人。公司中国分部拥有1300名员工,营业额在总公司占比为13%。

由于台海局势日趋紧张,德中关系明显降温,随时都有可能出台的制裁措施,令像依必安派特这样的中小型企业,不得不认真考虑将来应如何发展对华业务的问题。

有鉴于此,依必安派特公司去年启动了一项名为"脱钩中国"(Decoupling China)的计划,其目标是,对在中国已经良好运营27年的分公司进行调整,使其即使同公司其他分支完全脱离的情况下也能正常运营。

与此同时,依必安派特斥资三千万欧元,开始在印度兴建新的工厂,这家工厂将在不依赖中国的情况下供应亚洲市场。此外,公司还有可能会在新加坡建立一个总装厂,按照纽伦贝格的话说就是:"不能将全部鸡蛋装进一个篮子里。"路透社所采访的其他十几个企业的高管也都表示,他们也在制定类似的计划。

依必安派特中国子公司拥有员工1300人,已在华成功运作27年。

德国政府的对华立场显然对他们产生了触动。同默克尔时代相比,以总理肖尔茨为首的德国政府显然采取了更为强硬的对华立场,并在今年七月发布了长达61页的中国战略。这份文件将2016年以来一直是德国最重要贸易伙伴的中国描绘成"合作伙伴、竞争对手以及制度性敌手。" 文件中并没有对企业做出更多的限制,但其发出的信号却非常明确: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显然,同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对这一信息的理解更为深刻。

立足中国 服务中国

依必安派特这类年营业额高达25亿欧元的较大规模中型企业一贯遵循所谓的本土化战略:在中国生产的产品采用中国的本土零部件,而产品也主要在中国市场销售。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司不再继续对中国进行投资。纽伦贝格表示,近期内将在中国投资2500万欧元,用于生产规模扩建。

依必安派特公司中国业务负责人纽伦贝格(Thomas Nuernberger)

蒙克公司是一家主要生产梯子、脚手架的家族式企业,五年前,供应链问题一度导致企业停产后,这家公司做出了一项果断的决定:公司经理蒙克说:"从2021年起,我们已经完全摆脱了对中国的依赖。你不能总是听从政府的,因为政府的决策总是至少慢五年。"

联邦经济部的目标很明确:要强化德国企业同印度、越南、韩国以及印尼等国的关系,为此目的,必要情况下甚至不惜牺牲中国市场的利益。但是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德中贸易额接近3000亿欧元。德国经济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德国企业在华投资高达103亿欧元,增幅超过国际平均水平,同创纪录的2022年基本持平。不过,2022年时,也有部分德国企业停止了在华业务。

聚焦东南亚

德国政府正试图以引导的方式进行调控,比如对单一国家的投资担保设置上限,并减少对德国企业参加中国展会提供的赞助。今年受政府赞助的中国展会是44个,明年则会减少至30个。德国经济研究所的马蒂斯(Jürgen Matthes)表示,相较于那些大型企业来说,德国政府的调控措施对中小型企业冲击更大,因为他们对政府的资助更具有依赖性。

对于化工巨头巴斯夫以及汽车企业大众、宝马和奔驰来说,离开了中国,企业简直无法生存。全球化学品市场,中国占据了半壁河山,而对于德国企业来说,中国一如既往仍是最有利可图的销售市场。墨卡托中国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曾林(Max Zenglein)认为,所谓大企业离不开中国,只是一个借口而已,"毕竟二三十年前,当时也没有中国市场。"他表示,市场多样化进程现在才刚刚开始。

德国工业联合会董事会成员尼德马克(Wolfgang Niedermark)表示,从多样化中获益最多的可能将是美国和墨西哥,因为美国推出了大规模有利环保的投资计划,而墨西哥则得益于紧邻美国的地理优势。

不过,德国企业也将目光投向了其他亚洲国家,德国印尼商会的罗恩菲尔德表示,越南就是很受德国企业关注的投资地点,一方面这里劳动力成本低廉,距离中国又近,另外,民主德国时期曾招募大量越南劳工,因此,这里有很多人通晓德语。

除越南之外,前往泰国、马来西亚以及印度尼西亚投资的德国企业也越来越多。生产精密仪器的霍恩集团位于德国图宾根,中国业务在该公司的占比为5%。公司总裁霍恩表示,他们已经在泰国开设了营销子公司,并将逐渐拓展业务范围。

“去风险”并不意味着退出中国市场:依必安派特公司计划追加投资2500万欧元扩大在华生产规模。

联合投资的基金经理埃伯纳(Sandra Ebner)表示,对于小型企业来说,对中国的担忧和恐惧其实已经由来已久。"没有企业会说,他们会彻底退出中国。但越来越多的企业会遵循在中国生产、只为中国市场服务的原则,并同时在中国周边国家设厂,以供给亚洲其他国家。"这就是所谓的"中国+1"战略。

增加在印度的投资和贸易

以西门子为例,这家以技术见长的公司正在新加坡开设一家新的操控技术器械公司,此前,西门子已经在巴伐利亚的阿姆贝格以及中国成都开设了两家同类企业。西门子董事会主席布什(Roland Busch)表示,那种认为西门子采取上述步骤同当前地缘政治紧张关系有关联的推测毫无道理,因为西门子也在同时扩建设在成都的企业。

今年六月,布什曾表示"我们的中国业务占比很高,但我们会捍卫这一现状,并计划继续扩大在华业务。与此同时,我们当然也会推动多样化,以提升我们的抗打压能力。"

今年七月,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访问印度,会晤该国工商界代表。

德国工业联合会的尼德马克表示,长期以来,德国企业一直对印度敬而远之,他们认为,在印度投资手续过于繁杂。但一段时间来,这里的投资环境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今年七月刚刚访问过印度。

根据德国联邦银行的一项统计,德国对印投资已从2019年的11.3亿欧元增加到2022年的15.2亿欧元。联邦统计署的数据显示,对印贸易额从2015年以来,增长了73%,总额已达300亿欧元,但仅为对华贸易的十分之一。

依必安派特公司设在印度的分公司,部分零配件还需要从中国和德国进口,不过,新厂建成之后,这一切将明显改观。纽伦贝格说:"到了直接使用印度产零配件的时候,情况会大大好转。"

(路透社)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相关图集:谁发明了 “去风险”?

冯德莱恩智库演讲:2023年3月30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布鲁塞尔两个欧洲智库主办的活动中用英语发表演讲。她指出中国和欧洲之间的经济关系正变得越来越不平衡,中国“明确地将军事和商业领域融合在一起”的做法给欧洲安全带来了风险,因此需要去风险,并且更好地运用现有工具,以维护欧洲经济利益。“我们之间的关系不是非黑即白,而我们的答案也不可能如此。因此我们必须聚焦于去风险(De-Risking),而不是脱钩。”
对华关系新的关键词:冯德莱恩的讲话获得了巨大关注。“去风险”这个说法也随即开始在德国和美国被媒体和政界人士引用。《纽约时报》认为,这一表述是对欧盟对华关系新的概括,德国和法国外交官此后在国际组织中推广“去风险”的概念,并使之体现在当年5月广岛G7峰会声明的内容中。德国《明镜》周刊则指出,冯德莱恩希望在用词上保留空间,与美国一段时间以来使用的“脱钩”有所区别。
依赖是个“好选择”?:德国外长贝尔博克4月中访华期间也表示,德国并非要与中国“脱钩”,而是要“降低风险”,就是说欧洲应降低对中国“不健康”的依赖。同时出席记者会的中国外长秦刚则回应说,“中德是伙伴,不是对手”,双方在供应链上相互依赖“是市场规则下最优的选择”;只要两国都保持开放,“就没有必要担心所谓的依赖”。
肖尔茨是始作俑者?:有德国媒体注意到,最早公开使用“去风险”一词的并不是冯德莱恩,而是德国总理肖尔茨。2022年11月德国《明星》杂志(Stern)在肖尔茨访华前的一篇报道中引述他谈到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性时说到:“去风险和多样化是当务之急。”但当时这一说法并未引起特别的舆论关注。
金融术语:“去风险”(De-Risking)一词并非新近的发明,而是一个金融行业的术语,指的是银行或投资者收缩或终止交易关系,以降低支付违约的风险。而欧盟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2023年1月,亦曾在世界经济论坛上表示,欧盟虽需要“与中国合作和贸易”,但仍须修正与中国的商业交易方向,寻求与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降低风险,而非脱鈎”。
沙利文:免受胁迫:华盛顿的官员也开始使用“去风险”的表述。今年4月底,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发表讲话时表示,“去风险意味著拥有弹性的有效供应链,并确保我们不会受到任何国家的胁迫。”“我们只是要确保美国和盟国的技术,不会被用来对付我们自己,”而并不是要切断贸易,他强调,“正如冯德莱恩主席不久前所说的。”
跨大西洋共识:德国《商报》指出,在这个问题上,冯德莱恩、德国总理肖尔茨以及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显然已经形成了共识。“同'脱钩'不同的是,'去风险'的目的并不是要在经济上孤立中国,而是要增强欧洲自身的经济抗压能力。”
G7峰会余音:5月的广岛G7峰会结束后,英国首相苏纳克(左二)对媒体表示,英国和G7集团其它国家在共同寻找方法,减少中国带来的挑战。“这一切都是关于去风险,而不是脱钩。”他补充说:“我们(七国集团)正在采取措施防止中国利用经济胁迫来干涉其他国家的主权事务。”
北京:不要“鹦鹉学舌”:对G7会议公报本已大为不满的北京做出激烈反应,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发言人指责首相苏纳克的言论是“鹦鹉学舌”。中国外交部(图)之前就G7公报表示:“对于所谓‘经济胁迫’,美国大搞单边制裁、‘脱钩断链’,才是把经贸关系政治化、武器化的真正‘胁迫者’。我们奉劝七国集团不要做经济胁迫的同谋和帮凶。”
李强斥“伪命题”:中国总理李强6月27日在天津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WEF)“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时说:“现在在西方,有些人在炒作所谓的‘降依赖、去风险’,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看,这两句话就是一个伪命题。”他认为,风险管控应该由“企业去做相应的判断和选择”,政府和相关组织“不应该去越俎代庖,更不应该将去风险扩大化、政治化、意识形态化”。
走入欧盟对华战略:共同的对华政策也是6月30日结束的欧盟峰会上的一个重要议题。峰会联合声明称,将支持继续保持同中国的经贸关系,同时减少欧洲对中国的的经济依赖。"去风险"在本次声明中正式登场,成为一个概念,今后欧盟将以它作为指导方针推出对华战略。但有批评指,欧盟目前表述的“去风险”仍缺乏具体的计划和责任规范。
德国首份对华战略:2023年7月13日,德国联邦内阁通过首份对华关系战略,“不脱钩、去风险”是重要内容之一。文件称,德国将继续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应“降低关键领域的依赖性”。德国政府将提高社会对涉华风险的敏感度,加强与企业的交流,提醒企业做好风险管控。文件还强调,单方面改变台湾海峡现状是不可接受的,台海军事冲突升级将影响到德国和欧盟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