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外文摘:李强和习近平联手施压李克强
2023-10-29T13:50:37.706Z
(德国之声中文网)台湾“上报”发表文章《李克强生前被“剪裙边” 习近平、李强联手施压》,作者杜政指出,在今年3月的中共两会召开期间,习近平曾公开对李克强进行敲打。李克强任内一直力推的招牌“改革”是“放管服”,即所谓“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要推进向服务型政府的角色转变。这是中共十八大后,由李克强于2015年提出和力推的行政体制改革概念。新任总理李强在今年3月13日首次总理记者会上,没提简政放权,反而强调:凡事要多作“应不应该办”的价值判断,不能简单地只作“可不可以办”的技术判断。李强还下令在新规则中删除了李克强的心头大事“放管服”。自李强任总理后,中共官媒文章鲜见出现“放管服”的字眼。
作者说,李克强还有更麻烦的事。就在李强就任总理后,中共国务院马上进行新一轮统计打假。一些地方公开的信息显示,统计打假要倒查2022全年,甚至更早到2017年10月起,就是到李克强的第二任期内。经济数据造假也不只是李克强总理任期内的问题。这次李强“倒查”,一方面是要显示和过去旧账切割,另一方面就有点暗算已下台的李克强的意味了。
作者说,李克强任内被视为改革派,一些对中共抱幻想的人时而热传“习下李上”,希望让李克强上台来改变中共乱局。李克强突然去世,终结了改良派的想像。然而,这次李克强猝死事件,却可能同时带来政治震荡效应,埋下习近平的危机。
更多阅读:李克强——改革开放的最后殉道者
李克强并非第二个胡耀邦
台湾“风传媒”发表文章《李克强骤逝成哭墙,将成第二个胡耀邦?》,作者林庭瑶指出,李克强的确符合传统中国人心中“明君贤相”的想象,中国社群平台上纷纷悼念李克强的骤逝。中国人民特别喜欢藉着某位政治人物的离世,对他盖棺定论之时,掀起所谓“大讨论”。
作者回顾,身为“团派嫡长子”的李克强,几次与习交手的关键时刻,最后都波澜不惊。当胡锦涛在二十大“被架离”之时,拍了一下李克强的背部示意,李克强也只是点了点头,一脸木然。习近平打破惯例三连任总书记,同时常委名单拉拢清一色的习近平人马,以胡锦涛为首,包括李克强、胡春华在内的团派,在二十大会议上正式被“清零”。
文章说,对于中国民众而言,李克强象征的是经济改革的能手。但反过来说,李克强在关键抉择的当下无力跟习近平据理力争、百般无奈地容忍坐视,终究还是个缺乏政治手腕的软弱书生。李克强和胡耀邦没得比。毕竟,胡耀邦的离世,直接引发了学潮;而李克强的过世,应会引发一轮“大讨论”,但其震波规模,恐将难以企及。强人政治的时代,文弱书生注定悲剧收场。
文革政治暴力的主要加害者是国家
新加坡“端传媒”发表文章《“谜一般的动荡”:关于文革的最新研究,如何挑战了主流叙事的理解?》,作者吉汉介绍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魏昂德(AndrewWalder)的文革研究如何挑战了主流历史叙事对文革的理解。
文章指出,笼统的“浩劫叙事”遮蔽了许多东西,这其中就包括文革中政治暴力加害者与受害者的真实构成。当许多人提起文革中的政治暴力时,脑海中本能浮现起的加害者形象往往是“打砸抢”的红卫兵、上街武斗的造反派,而惯常印象中的受害者往往是被凌辱迫害的知识分子、被批斗游街的官员干部。换句话说,加害者是某种面目不清、失去理智的人民,而受害者是精英群体。这种印象与“浩劫叙事”对群众运动、“民粹主义”的笼统妖魔化是逻辑一致的。
魏昂德文革研究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彻底推翻了这样的惯常印象。他对文革中各种政治暴力分门别类的细致统计表明,文革中的政治暴力虽然多种多样,但其中的绝对主体部分,是在中央命令终结“内乱”、恢复秩序的压力下,军方所主导的地方政权对造反运动的镇压和对社会的震慑。就影响的范围与人数而言,这种镇压暴力与其他政治暴力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换言之,文革政治暴力的主要加害者是国家,而受害者是造反运动的参与者,以及在一波波镇压扩大化中无辜受到波及的普通人。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着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