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2023 - 20:39

联合国保护世界海洋多样性的公海条约于9月21日已经有67个国家和欧盟签署,其中特别规定建立公海保护,最早或将在2025年联合国在法国举行海洋峰会时生效。另外,持续海洋高温,金属,微塑料等继续污染海洋,让珊瑚等脆弱海洋生物受到威胁。

联合国首次通过保护公海条约

联合国保护世界海洋多样性的公海条约特别规定建立公海保护,最早或将在2025年联合国在法国举行海洋峰会时生效。经过15年的漫长谈判,首个保护公海条约问世,这项重要协议对保护海洋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健康至关重要。

分析指出这项旨在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扭转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对脆弱海洋生态造成的破坏再迈进一步。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此表示祝贺,他说海洋是我们星球生命所在,今天通过这项该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协议给我们带来新希望。

这项保护公海生物多样性的全球协议经多年讨论,已经于今年3月达成共识,6月在联合国正式通过。各界认为要实现在2030年前保护全球30%的海洋和陆地,即“30x30”目标“公海条约”至关重要。不过俄罗斯没有参加该协议,说无法接受。

9月21日在联合国大会上,已有近70个国家签署此一条约,但仍需各国国内批准才能生效实施。

保护1/2的地球和超过60%的海洋

大家知道公海从各国专属经济区 (EEZ) 结束处开始,距离海岸200 海里之外,相当于370 公里,因此不属于任何国家的管辖范围。 尽管公海几乎代表了地球的一半和超过 60% 的海洋,但在环境问题中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只有沿海地区和一些濒危物种受到关注。

这项协议允许建立禁止捕鱼的海洋保护区,并确保公海上的人类活动须受环境影响评估,其重点是在这些国际水域建立海洋保护区。 如今只有约 1% 的公海受到保护措施的保护。 但去年 12 月,在蒙特利尔的大会上,与会国都承诺到 2030 年保护地球 30% 的陆地和海洋。

绿色和平组织的克里斯·索恩 (Chris Thorne) 认为,随着该法案的通过,各国需要尽快批准,到 2030 年保护至少 30% 海洋的目标仍然是我们可以实现的。这个关于“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新条约还规定了在公海进行开采前,需要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估。虽然目前文本没有列出具体项目,但范围可能从渔业到运输,包括潜在的一些有争议的活动,例如水下采矿,以及一些旨在限制全球变暖的工程。

启动重要的政治行动

联合国保护世界海洋多样性的公海条约还确立了分享在公海收集的海洋遗传资源受惠原则,这一原则直到三月份的最后一次紧张谈判才通过。

发展中国家没有能力资助非常昂贵的考察和研究,通过该协议获得了“公平”分享海洋资源的原则,无论是获取科学数据还是分享这些资源 ,它们不属于任何人如制药或化妆品公司希望从中获利。

目前有将近70个国家和欧盟签署了该协议,不过有多少国家仍然持有观察态度。

本届联合国大会主席恰巴·科罗西9月18日呼吁“让我们继续保持这一势头,并对达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表示欢迎,说让我们继续努力保护我们的海洋、我们的星球以及所有生活在那里的人们。

不可忽视的海洋污染

研究报告显示海洋热浪,金属,杀虫剂污染影响深远,气候变迁引发海洋热浪加强,另外金属、杀虫剂和防晒霜等化学物质对珊瑚礁等敏感物种构成威胁。

海洋热浪威胁物质

海洋热浪影响可能在更深水域持续更久且更为强烈,进而威胁到敏感物种,这是研究人员近期刊登在《自然气候变迁》期刊上的报道,就是由于气候变迁使得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频繁,海洋热浪在较深水域持续更久更强烈。

主要研究人员之一伊丽莎·弗莱科普卢(Eliza Fragkopoulou)在9月初表示 由于一些海洋物种当海水水温上升时候无法迁移逃离,因此它们受到海洋热浪的冲击尤其严重,例如澳洲大堡礁的珊瑚,以及澳洲南部外海和太平洋东北部沿岸的海藻林等。

该研究报告指出过去有关海洋热浪及其影响的研究,大多针对海洋表面,我们对于海洋热浪在深海的特性所知甚少。

自从工业时代开始以来,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污染所产生的过多高温,9成由海洋吸收。但是现在海洋热浪已变得更频繁且更强烈,全球海水有持续异常高温趋势。

研究人员们利用现场观测和建立模型等方式,对1993至2019年的全球海洋热浪进行研究,获得包括最深达海面下2000公尺的数据。

研究人员们发现,在海面下50至200公尺处的海洋热浪强度最高,有时比海洋表面热浪强度高出19%。而且海洋热浪持续时间也会随着深度而增长。当海洋表面温度恢复正常,深海暖化可持续长达2年。

来自葡萄牙阿尔加维大学海洋科学中心的科学家表示,一般来说海面到250公尺深的海洋热浪对生物多样性的冲击很可能最大。

科学家们认为有必要对较深海域的热浪进行更多研究,以了解对海上旅游业和捕鱼业可能会受到的影响。而且鉴于海洋热浪对深海生物多样性的冲击大多仍不为人知,对全球海洋进行更多更好的监测具有迫切必要性,以了解海洋热浪的影响。

20多种有毒物质威胁珊瑚

法国国家食品、环境及劳动卫生署(Anses)9月18日公布最新报告中确定包括金属,杀虫剂,防晒霜等约20种物质对珊瑚有毒,让已经受到因海水变暖和酸化影响的珊瑚等海洋生物更加脆弱。

这家法国科研机构经过了4年研究后得出结论,评估这些海底生物受到化学危害的风险,而且珊瑚是多种海洋生物起居的场所。

法国国家食品、环境及劳动卫生署的科学家们表示,由于这些数据有限因此在研究中发现的危险物质的数量“很可能被低估”,如何减少珊瑚受到二氧化碳排而放造成的海洋变暖和酸化的至关重要。

根据联合国最新数据显示,近几十年来,地球上 20% 的珊瑚礁遭到了不可挽回的破坏,其中只有三分之一被认为状况良好。大约 10% 的脆弱海洋生态系统位于法国境内的海外省。

专家们筛选了科学数据以确定大约一百种对珊瑚有潜在危险的物质,如碳氢化合物、重金属、农药、微塑料、防晒霜以及各种用途的洗涤产等。

法国国家食品、环境及劳动卫生署建议在相关领域加强或建立测量网络,以便获得危险物质更准确的数据。

另外该机构建议实施限制排放措施,呼吁欧盟推出法律取代使用这些有毒化学物质,如十氯酮这类农药一直到1993年还在法属西印度群岛使用,在欧洲禁止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毒素在自然中减弱。如人们日常所用的防晒霜中所含的氧苯酮可以转化为光毒素,对珊瑚造成致命影响,让珊瑚体内的虫黄藻死亡。

作者: 罗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