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剛回顧重大金融事件 曾就負資產設立備用方案
行政會議成員、金融局前總裁任志剛發表文章,回顧香港歷年重大金融事件,提到亞洲金融風暴令香港樓市泡沫爆破,樓價持續下跌5年,樓按負資產宗數到2003年中達到10.6萬宗的高位,但隨著負資產情況在2003年第3季開始改善,一個精心策劃處理情況如果繼續惡化的備用方案最終被擱置。
任志剛未有提到方案細節。
任志剛在文章內又提到,今年是聯繫匯率制度成立40周年、金管局成立30周年、入市打大鱷25周年、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成立20周年,以及金融海嘯15周年。
他表示,聯繫匯率制度在1983年成立,當時中英雙方尚待就香港回歸的過渡安排展開談判,金融市場信心薄弱,在9月下旬,港元兌美元在兩個交易日內貶值15%,最終在10月中成立聯匯制度,將港元與美元在7.8的固定水平上掛鈎。
他又說,隨著1983年貨幣危機爆發,香港亦出現長達4年的銀行危機,恒隆、海外信託、香港工商、嘉華、永安、遠東和康年,需要立法接管或找「白武士」解救,1987年爆發股災和停市風波。港英政府在1988年通過建立「新會計安排」,將貨幣的控制權由銀行體系清算行滙豐銀行手中收歸政府,以確保貨幣穩定。
為應付在敏感的主權過渡期或會出現而不可預測的金融問題,金管局在1993年成立。任志剛指,回歸並未帶來金融動盪,但亞洲金融風暴令當時亞洲貨幣匯率大幅貶值,港元匯率保衛戰長達13個月,最終在1998年8月下旬,政府在股票市場入市干預擊退炒家。
任志剛提到,2003年是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成立、人民幣國際化開展之年,人民幣於2005年7月進行匯改,金管局在匯改前2個月,在聯匯制度引入強弱雙方兌換保證。
他指,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在2008年金融海嘯下亦難免受到衝擊,但聯繫匯率穩如磐石,以及推出5項臨時流動資金支持措施等,鞏固銀行體系的信心,令香港得以平穩渡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