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月13日,擔任馬偕醫院院長的羅慧夫(左)出席美籍護理師華仁愛(右2)的歡送茶會。(中央社檔案照片)
1974年1月13日,擔任馬偕醫院院長的羅慧夫(左)出席美籍護理師華仁愛(右2)的歡送茶會。(中央社檔案照片)

(中央社網站)1999年(民國88年)11月12日:在台灣奉獻40年,致力醫治唇顎裂、小耳症等先天性顱顏畸形患者的羅慧夫醫師退休返美探親。

「生命的不完美,可以用愛彌補」羅慧夫醫師(Dr. Samuel Noordhoff)1959年以宣教士身分來台,來台隔天就學「台語」,一開口就讓病人驚喜「這個阿兜仔會講台灣話」。

羅慧夫先後擔任馬偕醫院、長庚醫院院長,幫台灣醫療「打地基」。為幫助唇顎裂孩童,他特地返美兩年專攻整形外科,用精細的醫術與愛修補孩子的臉和心。

他還開創許多台灣醫療的第一,像是引進小兒麻痺疫苗、設立台灣第一個加護病房、第一個燙傷中心及設立東南亞第一個自殺防治中心(之後發展成生命線);在長庚醫院擔任第一任院長兼整形外科主任期間,為醫界培養許多優秀人才,使台灣的顱顏整形外科能領先國際。

2018年12月3日羅慧夫逝世,享壽91歲。總統蔡英文2019年1月在林口長庚醫院舉辦的追思會中推崇羅慧夫是讓台灣醫療邁入現代化最關鍵的推手,他帶給台灣人無限的溫暖,「是真真正正的台灣人」。

更多羅慧夫的照片,在中央社影像空間。1121112

1999年11月2日,李登輝總統(右)在總統府頒授紫色大綬景星勳章給羅慧夫醫師,表彰他對提升台灣醫療水準及社會服務的貢獻。(中央社檔案照片)
1999年11月2日,李登輝總統(右)在總統府頒授紫色大綬景星勳章給羅慧夫醫師,表彰他對提升台灣醫療水準及社會服務的貢獻。(中央社檔案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