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 张伦
2023-11-02T13:26:52.432Z
2023年10月31日晚间,上海万圣节街头狂欢中的一幕

(德国之声中文网)万圣节是西方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万圣节前夜”Halloween 往往是年轻人孩子们欢闹嘻戏,装神弄鬼的时刻。孩子们喧闹地沿街上门理直气壮地讨要各色糖果,大人们笑脸相迎不相识的孩子们,分送事先备好的糖果礼物。……这节日起源的说法有多种,大体上是与凯尔特人的萨满传统有关,后来也与天主教,新教的路德派纪念历史上的殉道者,封圣的使徒的万圣节相连,成为欧洲,北美一种重要的宗教性节日。而对这些地区的普通人来讲,要在这个日子去墓地祭悼已故亲人,它因此也就成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日子。

事实上, Halloween 与万圣节是彼此相连的两个日子,却不应等而视之。前者与“鬼” (ghosts)相连,是鬼节;后者则是与“圣” (Saint) 有关,是“圣节”。孩子们关心鬼,借鬼嘻戏;大人们祭圣,慎终追远。

此次,“魔都”上海的鬼节狂欢特点却是“魔”,是一场巨大的鬼节嘉年华,而不是万圣节祭奠。上海年轻人们专心弄鬼,而不是要奉圣,与欧洲北美的一些类似的活动既相似,又不同。上海的不仅规模巨大,含义多重,且可能影响深远。古今中外文化各种要素,影视人物,童话传说,奇装异服,交替纷呈,色彩斑斓,都在夜色中,街道上,河流般的人群里展现,游动。蝙蝠侠与唐僧擦肩而过,帝王与乞丐携手并行,……一切都显得魔幻,但一切又在这魔都的夜里显得真实,自然。

2023年上海万圣节街头狂欢中有人装扮成“蝙蝠侠”

“鬼节”中的文化暴动

而弥散在夜空中,贯穿这一切的是一种自由的氛围,自由的想往,这是上海这个中国最早的现代城市自其诞生以来形成的最重要的气质。如果,这仅是上海年轻人一种童心释放的游玩晚会party , 或许我们也不必在此花费更多的笔墨。但事实上,那许多看似轻飘游戏的行为,表演,装饰,都被年轻人赋予诸多丰富的内涵,载负传递着这个时代许多意味深长的信息,他们的愤怒,无奈与渴望;他们对许多传统与官方视为神圣的东西的鄙视和嘲讽,彰显着他们的勇气,想象力与批判精神。人们可以仅将其看作是一场年轻人的情感宣泄,一场成千上万年轻人参与的行为艺术表演,但也不妨可视其为是一场文化暴动,一场对诸多被奉为神圣的象征符号的颠覆与批判。

象征王权朝廷威严的“肃静,回避”,在身着各种鬼服面具熙攘的人流里显得如此滑稽,荒诞,那完全是一种摧毁性的文化解构,将那些自以为是的古今官员展现其合法性,权威性的道具转换成人人可嘲弄的招牌。一位风流娇媚的着紧身黑衣的女子,手挥长鞭,充满特殊性行为的暗示,将那种在生活中注定会暗中边缘性存在的行为,呈现在公共场合,传递着某种有关性的自由,反抗性压抑的信息。一群女孩对“色”蛋的挖苦嘲讽,回荡着女权思想的影响。

这场狂欢是游戏的,但也是批判的,有些甚至直接撞击具有政治敏感性的话题——穿上白色防护服,举起巨大的检测棍指向一个无力的女孩;举着“核酸检测站”牌子的青年,这一切都在讥讽新冠清零政策的荒诞及其中所展现的不受限制的权力的肆虐与野蛮。头戴一个仿制的监视器,身旁站着几位警察,那种对比反衬,在节日特殊的欢乐时刻,呈现着人们对日常遭受无所不在的监控的恐惧与厌恶。两位年轻人一个举着上证股市股价一泻千里归零的趋势显示图,一位旁边举着一把韭菜,其所指为何,嘲讽意涵,路人皆知,让人会意的发笑之余又徒生无限的悲哀。在这中国最富庶的城市,年轻人手里那“穷”的纸牌,戳破着盛世的繁华。一个拿着蔡英文画像,扮作小版神似蔡英文的小女孩,让人忍俊不禁,也邀人思考其背后的意涵与官方对台海关系的论述。那“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的牌子,意味深长,穿越时空,召唤鲁迅的批判魂灵,也暗中传递着某种鲁迅式的绝望的战斗意志。穿着几张白纸辍成的上身套衣的那弱弱女孩,却给人一种很强的力量感,直接地让人们记起近一年前在上海街头发生的那场运动,在看似一切重返常态的生活里,它并没有全然消失。这是一种对那场运动隐喻的纪念,也是那场运动另一种形式的延续,因为,这两场上海街头夜色里的聚集、行动,其灵魂都是一个:追求自由。同时,也让人们回忆起三十多年前,北京的年轻人们在广场与街头所展示的那种令人拍案叫绝的表达艺术创意。

像去年那场政治运动一样,上海的青年们 又打了官方一个突袭,这次,是从文化领域出发。上次,官方剥夺了他们的自由与欢娱的权利,他们以抗议来争取失去的,喊出具有时代最强音的“习近平下台”,“共产党下台”;这次,他们用嘲讽,戏弄官方装模做样、道貌岸然的虚伪和自做作,要让那些虚假陈腐的符号,象征在人们心中、在文化上崩塌。用行动艺术召唤人们的记忆,对那场残酷地毁掉年轻人三年生命中美好岁月的清零的记忆。死亡的气息曾很久弥漫着这座城市,今年是解封一年后第一个“鬼节”,在鬼蜮般生活过年轻人们的痛苦依然记忆犹新,心理上叠着重重阴影。鬼节是一种人们战胜对死亡的恐惧以及与死亡相连的遗忘的文化制度设计。选择鬼节来向鬼般的生活,向死亡的威胁告别,这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如果笔者的认识,记忆无误的话,鬼节Halloween 在北美乃至世界的流行,是与爱尔兰十九世纪那场造成百万人死亡的大饥荒以及后来百万人向北美的移民有关。在经历大规模死亡或威胁后,人们需要一种文化仪式,事件来与死亡做个心理上的挥别,对生活的一种再确认。死从来都是生的镜像,是对生的审视与评判,对生的意义赋予,文化的诸多根源与基础也常是与此息息相关。

相关图集:上海万圣节新态:耐人寻味的变装

“大白”重现:疫情期间令人谈虎色变的防疫人员“大白”出现在万圣节的惊悚游行中,似乎十分切合主题。这位“大白”手持一支巨大的棉签,让人们回想起“清零”期间里陪伴左右的核酸检测。对很多上海人来说,这段不堪回首的岁月留下了持久的伤痛。
倒霉的“乙方”:在中国的劳资合同中,一般会把雇佣或购买服务的一方,即雇主称为“甲方”;而提供劳务的一方为“乙方”。乙方相对于甲方来说往往居于弱势地位,要满足各种要求而难以得到相应的报酬或发展机会。被打得鼻青脸肿、一脸绝望的“乙方”在万圣节的上海街头并不少见。
中西结合:上海的万圣节游行中,可以发现不少“中国特色”。除了甄嬛、唐僧等中式古装人物,西方万圣节的一个核心形象“死神”,也有中国版——黑白无常。而无常帽子上的文字,也十分耐人寻味。
感受气氛:上海欢庆万圣节的现场,围观看风景的人多于变装者。而与欧美国家万圣节仅围绕恐怖惊悚主题不同,在上海可以见到更宽泛的视角、更多有创意的形象。有人在社交媒体上感慨“上海万圣节可比西方有意思太多了”。
内卷遇上不景气:参加街头万圣节的以年轻人居多。目前中国年轻人就业求职艰难,而正值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劳动市场前景,很多人平时也在网络上吐槽自己的沮丧。这几位显然想借万圣节化装的机会宣泄一下内心的郁闷。
欢迎捣乱:尽管与往年一样,依然有人批评“过洋节”是崇洋媚外,但上海当局对今年的万圣节庆祝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没有进行太多的干预和限制。目击网民发布视频和贴文称,有个别题材、行为敏感的变装者被警察驱离,包括一位“大白”和一位装扮成作家鲁迅、当街朗诵其作品的男子。
狂欢疗伤?:《环球时报》前主编胡锡进将上海的景象形容为万圣节的“中国化”,并呼吁社会“多给年轻人一些无拘无束的空间”。微博博主“呆若木一”写道:“上海万圣节的变装表面看是一场狂欢,但太多变装的背后都是普通人心里的一块伤,终于有机会在特定的日子里拿出来宣泄分享”。

张扬自我  反抗皇权、父权和夫权

在过去多篇文章中,笔者曾将中国几十年改革开放带来的一个最重要的社会变迁概括为“主体的复归”,这一次年轻人再一次对此给与证明。在习近平的治下,中国的生活变得日渐乏味,沉闷,枯燥,暗淡,一种虚假空洞的文化氛围笼罩弥漫着,公共表达空间被急剧压缩,年轻人生活压力日重,欢娱的权利这些年被剥夺得几乎殆尽,贫穷失业开始威胁着他们,因此成为要“躺平”的“最后一代”,但他们不甘心,要夺回与生活生命相连的色彩,从肃寂,单一的白纸的白色到纷呈跳动喧哗的多彩,年轻人们在奋斗,在宣示,我们是人,完整的人,我们要的是主体的公民权,女权,支配自己的身体,性,自己思考,汲取信息的自由,生活的快乐,而不是习近平藏在冠冕堂皇的现代语言下那种腐旧不堪的皇权、父权、夫权的压制。他们用这特殊的节日来宣泄日常的压抑,用鬼来批判人,借怪异荒诞来讽刺针砭时事,与压制的权力对抗,展示面向未来的希望。用这种成本低廉的形式,在街道这个舞台,公共空间中,完成一次主体性的表现,一种自我的perform 。没有组织的狂欢,却可以有序进行,展现了这些年轻人的公民素质。

前年“隐入尘烟” 电影上映时,笔者曾拟以“一首非主体性生存状况的悲歌”来撰写一篇评论,最终因工作挤压,时间匆忙,健康因素,未能成文,只留在电脑中一个半成品。那部电影其实是一个隐喻,对中国人非主体生存状态的深刻的隐喻。电影最后是以那对被人蔑视,忽略,嘲笑,盘剥的夫妻的死亡来终局的,他们的主体性最后只能通过死亡,意外与自己选择的死亡来达成,以死亡抗拒他人,社会对他们的践踏及不公。而鬼节上海街头的那些年轻人是不会甘于这种命运的,他们要他们的主体性得到展示,承认,保护的社会空间,一种围绕这种主体性的文化构造与制度再建,其核心是自由,多样性与宽容。    

延伸阅读——专访:《隐入尘烟》导演——目光落在忽视上

从文化的视角看,这些年中国传统节日相对衰落,除有现代生活带来的普遍性的节日淡化现象外,其中一个特殊的原因就是,对主体性日渐强化的年轻一代来讲,这些中国传统节日“解放”“自由”的氛围不够,吃重于玩,仪式规矩大于内心的情感抒发,所以,有年轻人更多对西方节日的喜好。这当然有求新好奇的心理动因在,但希望一种更自由自在的节日活动,一种更具文化的内涵,纯真的互动,意外的惊喜,少些外在社会性的约束的节日的心理,肯定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中国文化面临的再造,更新的挑战,在节日上也不例外,此次上海魔都年轻人的鬼节狂欢,再次展示了这个议题。对千年儒家加皇权造就的总体上讲缺乏“狂欢”这种本质上是自由奔放要素的节日文化的中国,上海这场狂欢在节日文化上讲也是具有革命性的,是上海作为中国最早面向世界的城市近两个世纪的现代历程,改革开放四十年历史的酝酿,经时下的种种事变刺激诞生的一个产儿。

而为抗拒这种主体性强化的趋势,中共最近几年展示的文化再造企图,是用一种再意识形态化,一种集体—民族—国家主义的意识形态来压制这种主体意识,主体权利意识的觉醒,它会成功吗?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最终是要由中国的年轻人给出。而笔者的答案是否定的。即便是有一部分中国的年轻人被这些话语幻惑,饮下生存意义上的鸩酒止渴,让他们自己与民族付出代价,但最终,他们会明白那是绝路一条,既不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幸福,也不会给民族开出光明的未来,赢得世人面前真正的荣光。从这几年小粉红现象的退潮,我们是否也可以从中窥到某些信息呢?各种威权及极权体制总是要制造人们彼此之间的疏离,不信任,这些年轻人通过上场运动与这次狂欢,找到了某种心气相投的感觉:原来我们是在共同经历同样的命运,有类似的感受。

也许,有人会以不屑的态度视这场狂欢是带有上海都市中产阶级家庭子女或小资青年的宣泄,无法代表中国某些其他城市年轻人和其它阶层的心态,或许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被人视为是青年们某种软弱无力,缺乏抗争的勇气的表现,这些或都有部分道理。但要知道,历史与文化从来都是少数引领的,抗争的形式也是多种的,互动的。上海不是整个中国,但上海引领中国。上海青年展示的文化价值,争取的权利,正如去年的白纸行动,难道不是代表大多数的利益,未来中国该发展的趋向?在全世界面前一个日渐内卷退缩的中国图景正在形成之时,上海的年轻人不正是向外界展示着另一个渴望开放,宽容,富多样性,自由的中国的面向?这个面向难道不是最符合人性本真,更自然的吗?此次狂欢,让我们认识到上海这是一个真正走向世界的世界城市,是一个比西方还要西方但却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城市,因为它把一个地道的西方节日转换成自己的节日,赋予种种新的内涵。谁说中国的文化不能借鉴,更新,再造?世界上还有那个城市的鬼节活动有上海如此大的规模,如此丰富的色彩与内涵,不仅牵涉过去,更是指向未来?

无法禁止的热爱与冲动

暂时,也许这种狂欢自身就不一定会有未来,明年官方就可能禁止再举办此类活动,再不会有此场面,——但愿不要如此!但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那种生命的冲动。对一种真正的自由的,不是由官方定义的“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无法被禁止的。周二上海的鬼节狂欢过去,昨天说的万圣节让人思想亡者,今天北京举行一位前总理的遗体告别。安徽合肥,河南郑州等地敬赠死者如海的鲜花,与上海鬼节的狂欢某种意义上讲其实是共享着一个面向——对现实的批判及某种对未来的绝望与希望。心中无鬼的人才能扮演鬼,装鬼,禁止扮鬼的才可能真正是鬼,恶鬼。极权主义就是一种鬼魅横行的死亡政体,充满死亡的那种阴暗气息,也不断制造死亡。但最终,生命的流淌涌动会战胜那种极权死亡的压制。Halloween 及万圣节这类节日的本质就是帮助人们赢得某种自由,一种通过狂欢,与死亡,鬼魂的互动,来战胜死亡及对死亡的恐惧,来对生活,生命加以肯定。这些不仅是当下也是未来中国所需要的。

也许,对中国的未来,我们是不该绝望的,因为有这些年轻人的创意、活力与想象力。白纸的色泽与万圣节前夜Halloween 纷呈的色调,在暗夜中闪烁,发光,浪一般波动着,遥相呼应,指向一个曙色终将降临的天明。

相关图集:悼念李克强:民间自发、官方矜持

合肥:故居前的花海:李克强逝世的消息传出后,在安徽定远李家祖屋和合肥李克强幼时故居(图)前往献花的人群络绎不绝,鲜花在街道上堆积如山。李克强1955年出生于合肥,在这里度过青少年时代,上世纪70年代作为“知识青年”在安徽凤阳县下乡“插队”。
故乡情结:在李克强去世当天的晚上,就有人就开始前往位于合肥红星路的李克强故居。由于现场人流不断,为了维持秩序和保护祭拜者安全,一些民众自发组成人链,将献花悼念的场地隔开。
郑州:主政之地:河南省会郑州也出现不少悼念的人群和摆放的大量花束。1998年到2004年,李克强在河南省先后任省长、省委书记。1990年代河南的“血浆经济”导致艾滋病在该省一些农村泛滥,造成巨大的人道灾难,李克强在河南主政期间采取了一些补救、纾困措施。
长安街:不得驻足:李克强的突然去世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巨大震动,社交媒体的有关消息下大量网民留言哀悼。然而在中国的权力中心、李克强工作了16年的北京,当局加紧了安保管制。天安门广场依旧必须提前预约进入、中南海(图)附近,保安会提醒行人不得停留。
官媒:冷处理:中国媒体统一转发官方对李克强逝世的讣告通稿。当天晚上的“新闻联播”节目中,这位前总理辞世的消息仅被放到第三位。社交媒体上,相关消息的评论区很快就被关闭或严格审核。在新浪微博上,只有经过认证的大v官博才能在“李克强同志逝世”的词条下发表新帖。
校园:禁止集会:中国社交媒体流传的一些截图显示,中国多所大学下达通知,严禁学生线上线下聚集悼念已故总理李克强。许多大学生在微博上表示,学校通知,至11月3日所有社团活动因故取消。李克强的母校北京大学29日在官方微博发文缅怀这位校友,不过学生的留言都被屏蔽。
等待告别:中央社报道,网路视频和图片显示,李克强的遗体27日从上海运至北京。香港《明报》称,按照正国级领导人丧葬规格,李克强遗体将于本周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独立时评人、作家蔡慎坤在X转发一则透露治丧安排的消息称,李克强的丧事将“从简”,甚至不开追悼会,仅有小规模的“遗体送别”。

张伦:长期观察中国问题的政治学者,法国赛尔奇-巴黎大学教授,Agora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历史与未来“网站主编。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