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邊界衝突致印中關係陷冰點 台印關係受益升溫
(中央社新德里5日綜合外電報導)香港「南華早報」報導,過去印度一直與台灣保持距離,但近年台印交流日益密切,莫迪政府對台態度也發生明顯轉變,究其原因,應與中印邊境衝突以及莫迪就任總理前的「台灣經驗」有關。
據報導,2016年蔡英文首次當選總統時,莫迪政府考慮到與中國的關係,沒有派出任何官方代表或議員出席就職典禮,但在短短4年後,蔡英文贏得連任,莫迪的態度卻發生轉變,並派遣2名議員透過線上視訊參加典禮。這2名議員捎來對蔡英文的祝賀,促使北京再度呼籲「國際社會」繼續遵守「一個中國」政策。
又過了將近4年後的今天,台灣與印度的非官方關係已進一步深化,而新德里與北京的關係仍未見改善。
台印經貿、文化、防務交流不斷擴大
透過多項進展,台印關係可謂穩定深化。2021年台印雙邊貿易額達到70億美元,是20年前的7倍。今年7月,台灣設立相當於領事館的「駐孟買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是台灣在印度設立的第3個館處。
此外,蘋果公司(Apple)供應商鴻海最近宣布在印度投資16億美元,以將產線移出中國。新德里也鼓勵台積電在印度設廠。
除了貿易和投資,引進印度移工的協議也即將敲定。上月勞動部長許銘春宣布正與印度洽簽移工合作備忘錄(MOU),但確切人數還不確定。
11月,教育部次長劉孟奇率團訪問印度多間大學,商討台印教育合作,並鼓勵STEM領域(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學生來台就學。
更讓北京跳腳的是,台印接觸已擴大至防務領域。今年8月,3名退休的印度三軍司令赴台出席「凱達格蘭論壇—2023印太安全對話」,還有消息稱他們與台灣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人員舉行閉門會議。印媒報導,此舉意味印度正加強與台灣的非官方對話,並就如何因應台海危機交換觀點。
印中邊界衝突成兩國交惡轉捩點
至於印度與中國的關係,目前在台工作的印度記者蘇旺(Suvam Pal)表示,兩國當前緊張關係源自2020年6月的印中邊界衝突。當時至少有20名印度軍人與4名中國軍人在衝突中喪生,此事也讓印度對中政策產生「翻天覆地的轉變」。
衝突爆發前的2年,印中關係可謂友好。莫迪2018年曾赴武漢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習近平也在翌年回訪新德里。
蘇旺指出,邊界衝突發生後,「印度與台灣在各個層級的接觸開始獲得鞏固,而且這種接觸每天都在持續」。也是在同一年,印度將其外交官員的中文訓練課程從中國完全轉移到台灣。
印度喜夫南達大學(Shiv Nadar University)學者鄭嘉賓(Jabin T. Jacob)認為,新德里與台北的關係進展有其道理,雙方除了「不斷增長的共同經濟利益」,還具有共通「政治或戰略利益」。
鄭嘉賓認為,隨著台灣企業為追求「多元化」而遷離中國,中國又對印度邊境及台灣加大施壓,印台之間自然會有更多聯繫。
他也指出,北京經常錯誤地認為印度政策與美國相關或依賴美國。實際上,印度早在1950年就已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比美國早了近30年。
1991年蘇聯解體後,印度推出「東望」(Look East)政策,積極地與鄰國建立經濟與戰略關係,以晉升為區域大國,制衡中國日益擴張的影響力。1995年,台灣、印度雙方同意在新德里及台北互設代表機構。
莫迪的「台灣經驗」
實際上,早在近10年前就任總理之前,莫迪就曾有過多次與台交流的經驗。早在1999年,莫迪曾以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秘書長身分訪台;2011年,他以古茶拉底省(Gujarat)省長身分接待台灣代表團;2012年,台灣官員造訪古茶拉底省,參加全球招商會議。
莫迪於2014年首度宣誓就職總理時,時任台灣駐新德里代表田中光也受邀參加就職典禮。
儘管如此,在2018年和2019年高調的「莫習會」之後,印度政府對台灣的態度轉為謹慎。莫迪在2019年第2度宣誓就職時,台灣代表並未獲邀參加典禮。
直到2020年,印度和中國士兵在兩國邊境的拉達克(Ladakh)爆發衝突,一切都改變了。雙方於今年11月30日舉行的第28輪邊界會談仍無法取得突破或緩和緊張局勢。
台印關係升溫
隨著印中關係急遽降溫,新德里也重新對台北伸出橄欖枝,這顯然對台灣有利。
去年8月,時任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印度呼籲北京在隨後的大規模軍演中保持「克制」。此外,新德里官員也不再在各類聲明中提及一中政策。
事實上,新德里自2010年起就拒絕重提一中政策,藉以反抗北京宣稱擁有印度東北部阿魯納查省(Arunachal Pradesh)的主權(中國稱「藏南地區」)。
2014年,時任印度外交部長史瓦拉吉(Sushma Swaraj)還告訴中國,「如果要印度同意『一個中國』政策,中國也應支持『一個印度』政策」。
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國際關係教授潘特(Harsh Pant)說,雖然現在印度已在台灣問題上擺脫了「一貫的沉默態度」,但其一中立場依然不太可能有所改變。
然而,外界相信,新德里與台灣強化政治接觸的時機已經成熟。
現為智庫「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研究員的印度學者胡莎娜(Sana Hashmi)在近日的一篇評論文章中寫道,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趨緩,世界各國立法者訪台的次數也明顯增加之際,印度因為沒有派遣或鼓勵國會代表團訪問台灣,成為全球的一個「顯著例外」。
正如潘特所言,由於印度-太平洋區域的「現實不斷改變」,除非「志同道合的國家走在一起並共同努力,否則很難建立理想均勢,讓這些國家的利益和價值觀受到保護」。(譯者:施施/核稿:楊昭彥)11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