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世界工廠直球對決 中國消印度長
(中央社記者林行健新德里7日專電)印度媒體分析,印度透過「在印度製造」政策與中國直球對決,爭奪全球供應鏈霸主地位,現已呈中國消、印度長局面,但印度仍須解決繁瑣法規、保護主義等問題,才能更上一層樓。
印度經濟時報(Economic TImes)6日報導,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的「在印度製造」政策執行多年有成,加上美中競爭、去全球化、疫情衝擊等因素,許多大型跨國企業正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將目光移向印度。
報導說, 2020年中印邊界衝突之後,印度政府採取諸多措施以降低中國的影響力,包括禁用中國手機應用軟體與電信設備等,印度民眾也主動拒買中國商品,使得中國光是在今年印度排燈節的消費潮中,就損失1兆盧比(約新台幣3800億元)的收入。
印度經濟時報分析,雖然中國目前仍是全球供應鏈中最主要的一環,但一些特定產品項目卻無疑在經歷下滑,且海外直接投資正在減少;印度處於提高全球供應鏈參與度的機遇,成為跨國企業尋求替代基地的重要選項。
報導舉出蘋果手機增加在印度產能以及零售商沃爾瑪(Walmart)增加自印度進口商品,作為佐證。
根據報導,印度政府正透過生產激勵計畫(PLI),積極將自身定位為中國製造產業的替代者,雖然初步僅吸引到附加價值較低的組裝廠,但如果這些廠商取得成功,將有助印度融入全球供應鏈。
報導說,生產激勵計畫的成功案例包括鴻海,可望透過7億美元投資在印度創造10萬個就業機會;蘋果在印度的iPhone產量可望自2022年的每20支有1支來自印度,增至2025年的每4支有1支來自印度。
此外,印度塔塔集團(Tata Group)也正與台灣的大學合作,為印度的電子產業培訓勞工。
報導指出,印度政府正積極提升基礎設施,資本開支於2024財政年度將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3.3%,以解決外資對印度基礎設施欠佳的詬病。
但報導也提到,經商環境挑戰、保護主義傾向以及勞工技能不匹配等問題,恐限制印度在全球供應鏈取代中國的野心,印度政府必須逐步進行改革,以創造對外資更具吸引力的環境。(編輯:周永捷)112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