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台北8日電)中國推「雙減」限制學校指派作業及遏止補教機構,以減輕學生負擔,但香港南華早報6日報導,當局立意甚佳的政策卻適得其反,不僅補教機構轉地下經營收費更驚人,還導致貧富差距擴大。

報導指出,如何替就讀中小學的自家子弟找到適合的課後輔導,可說是當前中國父母所面臨的棘手難題。

尤其當局2021年下令全面禁止課後補習,大多數的補教機構一夜之間化為烏有而轉地下化,導致中國父母找家教替孩子補習,以往遭遇的難題不過就是所費不貲,現今不只得擔憂教課品質,還得找對門路與人脈。

於是本意甚佳的雙減政策施行兩年後,家長與專家學者發現,學費支出的差距因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不同而日益擴大。

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黃斌表示,諸多並非富貴的家長們,自從雙減以來,再也尋不著課輔資源,而且補教機構逐一消失,補教業的收費更有增無減。

他說,但是來自人生勝利組家庭的孩子們,仍然想補習就可以補習,就算補習費水漲船高,這些高收入家庭還是負擔得起。

黃斌表示,這導致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們課業表現差異日益南轅北轍,而孩子們的人生終將如何,構成深遠影響。

黃斌的觀點也呼應了北京大學團隊所公布的研究發現,政府自1990年代起力主減輕學生負擔的政策,而消弭受教不平等所施行的種種措施,至2021年更是達到高峰,不過放遠來看,卻日益惡化受教的患不均。

北大的研究起於2008年至2018年,共分析來自25省將近1萬5000個家庭,發現經政府調整政策後,若學生是來自於收入最低的10%家庭,他們升高中的可能性減少9.3%。

相反的,學生若來自收入金字塔頂端10%的家庭,他們升高中的可能性反增5.3%,研究另發現,條件不好的家庭,教育支出減少21%,學童花在課業的時間每週減9小時。

與此同時,富裕家庭的教育支出增加66%,學童花在課業的時間每週增加逾10小時。

北大研究團隊表示,值得關注的是,過去不仰賴家庭教育和花大錢的教育模式不見了,尤其當局頒布「減負」(減輕負擔)政策後,那些胼手胝足打拚的家庭,還得投入更多財政支出於教育花費。

中國實施9年國民義務教育,學生初中畢業後,必須經過激烈競爭的中等學校招生考試,才能就讀高中職,3年後再拚擠大學窄門。

接受南早訪問、來自廣東省的家長說,兒子馬上要考高中了,今年初曾設法替他找線上的英語家教,最後上了幾節課就放棄,因為對他們而言實在太貴了。

她自責並覺得自己能提供的資源有限,成了兒子追求學業成就的羈絆,因他的成績不錯,縣裡兩所高中的任何一所都可以被高分錄取,但兒子一心想要去大城市讀頂尖名校,實在是太難了真的是擠破頭。

相反的,南早訪問人在上海的母親,則是光譜的另個極端。她費盡心思絕不讓前述廣東家長的遭遇成為女兒的遺憾,何況家裡收入也算優渥,因此當局封殺補教業後,她總是想盡辦法給女兒超前學習,並找額外課輔。

去年秋季開始,就讀上海市中心頂級私立學校的女兒放學後,週一至週五天天由家教額外再輔導,這位全心投入女兒教育的媽媽說,以往都是在小班制的補習班課輔,每年人民幣2萬元(下同,約新台幣8萬7000元)。

她表示,但自從雙減政策後這些補習班都倒了,只好轉求一對一的家教幫女兒顧課業,每週要價將近2000元。這位媽媽是公司的白領管理高層,她的老公是小企業主。

依當局頒布的現行政策,家教也是雙減所不容,但實情卻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過看到女兒目前在頂尖學校的成績表現也是出類拔萃,看來耗費在教育的投資取得了些許成果,並說只要負擔得起,這個錢要繼續花。

中國國家教育研究所研究員朱兆輝表示,避免造成猶如上述兩個家庭縮影的極端差距,教育單位應改革評鑑學生的方式,也就是給學生打成績的時候,該衡量他們是來自大城市還是來自一般村鎮的學生。

他說,在公開透明的社會裡這不難落實,但是如何找超乎學校與教育當局的超然獨立機構,執行考量學生不同受教背景的評鑑,這方面的改革進展仍相當遲緩。(編輯:曹宇帆/呂佳蓉)112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