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陳鎧妤台北8日電)以往六四香港人會到維園悼念,現在不能到維園,有獨立書店成為港人悼念的替代空間。學者研究發現,香港國安法反而令獨立書店成為另一個公民社會空間,不只是賣書,更是聚集大家討論社會議題的地方。

佛光大學社會學暨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鄭祖邦表示,自從2019年「反送中」運動後,香港的獨立書店數目增加。

據他統計,以開業數目,2019、2020、2021及2022年分別有4間、10間、16間及12間。2021年獨立書店開業數目,是2007至2022年之間最多。以整體獨立書店數目,由2019年的49間增至2022年的87間。

鄭祖邦表示,2020年香港實施國安法,理論上獨立書店應更難生存,但他訪問了多間獨立書店店長,發現在公共圖書館將書籍下架,市民討論社會議題的空間減少,公民社會縮小下,反而給予獨立書店一個商業營運空間,更成為另一個公民社會。

在他的訪談中,有獨立書店店長表示,香港的公民社會空間越來越少,獨立書店就像填補了這個空間。以往每年六四港人會到維園悼念,現在不能到維園,也沒有了支聯會,「反而大家居然會來,好像某一種悼念活動是來書店。其實我覺得蠻荒謬的。」

該店長又說,「我其實沒有大張旗鼓說有什麼悼念活動,但是大家沒有地方去,也想做些什麼,要去的地方就是我們的書店。」

在香港的獨立書店更發揮重新連結社會的作用。有獨立書店店長說,書店不只是賣書,更會辦活動討論大家關心的議題,活動不收費,經常吸引到新的參加者,「讓人有一個安全的空間走在一起,那種社會過去能夠討論的,每一種議題都能夠在我們這裡進行。」

該店長直言,有很多警察或不同部門經常「關心我們」。

另有店長也有類似想法,他說,香港國安法實施後,很多事情沒有人也沒有空間去討論,「在這個好像空白的時代,小書店就有一個角色,因為書店什麼書也有,要談論什麼也有一個道理。」以前社會對書店沒有這要求。

另有店長表示,他經營獨立書店是因為當時香港公共或學校圖書館都將一些書下架,他就想,如果有一間小書店,就可以展示被下架的書,「那就好似是一種,在社會運動後期,我們都在想每一個人可以做什麼。」

對一些店長來說,經營獨立書店是保留香港的價值。有店長表示,很多人把公民社會的期望及一些感受投射到書店,「如果有這樣一間書店,香港人會覺得比較安心。」他賣的書在香港連鎖書店已經不能賣,而在獨立書店還能賣,「對香港人來說好像有一種價值還未破壞。」

另有書店店長表示,他覺得2019年後「像給人壓在地上打的感覺」,當時香港有一種風氣,「就是國安法來了我們就躺平吧」。但他不喜歡這種被動的感覺,經營書店雖然不是抗爭,但也是抗拒被馴化。(編輯:呂佳蓉)112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