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比賽爭冠軍 台灣咖啡師得獎不斷
驚豔台灣咖啡豆5(中央社記者余曉涵台北17日電)台灣的咖啡職人在國際嶄露頭角,根據咖啡產業團體統計,在引進國際賽事後,大約10年來,台灣咖啡師幾乎每年在不同項目獲得世界冠軍,有的帶著台灣豆出賽,咖啡產業人才濟濟。
當大街小巷都有咖啡店,台灣的消費者愈來愈講究咖啡 風味,在連鎖咖啡店、超商超市的平價咖啡之外,風格各異的獨立店提供私房莊園豆,手沖咖啡異軍突起,咖啡沖煮及烘焙賽事也受到咖啡迷和業餘玩家的關注。
台灣咖啡協會理事長吳怡玲受訪說,台灣咖啡協會是一個平台,將國際賽制引進台灣,選手參加協會舉辦的選拔賽,在烘豆、杯測、沖煮、拉花、咖啡調酒、咖啡大師等各項賽事中勝出,才能代表台灣出國參加比賽。
台灣精緻咖啡協會除了手沖咖啡賽事,更專注在虹吸比賽,從2009年以來每年都有人獲獎,直到2020年起受到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影響,賽事停辦或延期等因素,才中斷幾乎年年得獎的紀錄。
創立興波咖啡且廣為人知的咖啡師吳則霖從2013年起,連續3年拿下台灣咖啡大師賽冠軍,終於在2016年拿下WBC世界咖啡大賽冠軍。
台灣在2004年時選出咖啡師林東源代表台灣出國參賽,後續也陸續有派員參加,可惜的是成績都不理想。吳怡玲指出,一直到近10年,才掀起討論風潮。
她細數這些年的得獎紀錄,2014年賴昱權、劉邦禹等人獲得WCRC世界烘豆師、WCE杯測師冠軍,2016年的WBC世界咖啡大師冠軍吳則霖、2022年WCE世界盃沖煮大賽冠軍徐詩媛等人,都讓世界看到台灣選手的表現。
吳怡玲說,台灣雖然地小,但咖啡館、超商很密集,因此讓咖啡師可以更很多人有互相合作及交流的機會,這是台灣的第一個優勢,其他包含即使很窮也要把咖啡做好的努力不懈精神,也是台灣選手跟其他國外選手來說的優點。
不過,吳怡玲認為,由於咖啡一直無法單獨成為一個產業分類,因此在資源上一直相當匱乏,也沒有辦法可以做教育、輔導等,因此選手得到的資源相對較少;政府逐漸重視咖啡產業,但目前側重農業方面,包含咖啡豆種植、評鑑等,對於咖啡操作這塊還是比較少。
除此之外,吳怡玲說,選手參加比賽會耗費很多資金,尤其機器部分,要使用比賽規定的機器,一台都新台幣好幾十萬,因此在資金上面都比較缺乏,選手常常都要勒緊褲帶來參加比賽。
餐飲產業觀察分析師劉人豪認為,除了咖啡師的個人努力與專精投入,公部門及產業聯盟的支持也很重要,有國外訓練資源的導入,以及前輩們的薪火相傳,才有機會讓台灣咖啡產業持續蓬勃。(編輯:陳清芳、陳政偉)11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