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8日電)有立委參選人建議政府提高公糧收購價與量,農糧署表示,民國100年提高過價格,加劇生產過剩問題,110年起鼓勵轉作雜糧,減少耕作面積有助供需平衡、提振民間收購,才能嘉惠農民。

農業部農糧署發布新聞指出,對於有立委參選人建議提高公糧收購價每公斤新台幣3元或6元,以及增加收購量;實則民眾飲食西化,稻米供過於求、生產過剩,應調整產業結構促成供需平衡,才能嘉惠農民。

農糧署舉例,100年曾提高公糧收購價,加上其他措施,水稻是國內相對有收益保障的作物,導致耕作面積增加,加劇生產過剩、穀賤傷農問題;因此110年起推動「基期年農地稻作四選三」措施,輔導農民在2年4期作中,擇1期作轉作水稻以外作物或休耕,且轉作旱作雜糧可獲綠色環境給付,促進進口替代作物增產。

農糧署統計,111、112年水稻生產面積已經減少3、4萬公頃,促進供需平衡,111至112年產地濕稻穀價格均維持在每百台斤1000元以上,112年第2期作雲林縣並出現每百台斤1300元的民間收購價,換算為乾穀價格已超過公糧計畫收購價每公斤26元,為歷年最高,證實稻米供需平衡,才有助於提振產地穀價。(編輯:陳政偉)112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