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D
2023-12-04T14:40:43.170Z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被看作是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先行者。中国国内安装的太阳能光伏板的数量相当于全球其它所有国家的总量。中国官方去年公布的新能源占比数据显示,中国28%的电力来自于风电、水电和太阳能发电。这是中国官方非常乐于对外展示的能源转型的一面。

但是事物往往也都还有另一面:中国对煤炭发电的持续性依赖。现有的火力发电站不但数量没有减少,反而还在大量新建新的火电厂。去年中国60%的电力来自火力发电。

全球大约三分之一的温室气体来自于中国的排放。如果想达成《巴黎气候协定》中规定的“将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的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中国的气候政策

芬兰能源研究中心和全球能源监测调查研究发现,中国各地都在新建火力发电厂,机组功率大幅增加。计划中等待新建的还有数十个。有些已经开始减少煤炭使用的地方也开始修建火电厂。

内蒙古蕴含丰富的煤炭资源,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开采煤炭都是内蒙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内蒙邻近省份山西也是如此。一家餐馆的老板娘对德广联记者讲述说:“现在这里(山西)有一些煤矿在开采,所以车流量也就大了起来。很多在煤矿打工的人不是我们当地的,是从外地来的。”

中国官方给出的增加修建火电厂的理由是电力紧张。夏季高温导致河流水量减少,水力发电不足以生产出足够的电力,形成供电紧张。

中国有14亿人口,对电力的需求巨大。过去几十年高速的经济发展也带来对能源的巨大需求。

中国官方也认识到且承认气候变化,并给自己定下目标,到2060年实现气候中和。但是中国的媒体在报道这些年来持续增多的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的时候,却大都不会和人为所造成的气候变化也是背后原因联系起来。

今年夏天中国国内同时遭遇大规模洪涝灾害和超高温天气。官方对此的解释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极端天气。但是国际研究学者们做出的气候变化导致厄尔尼诺现象越来越严重的判断却不被中国官方提到。

清华大学生态学教授关大博的研究重点是气候变化的后果,他为中国和欧盟提供咨询,帮助双方在气候问题上如何更好地合作。

相关图集:极端天气频发 中国做好应对准备了吗?

酷热难当:中国北方今年遭遇酷热。6月,北京超过35摄氏度的天气达到13.2天,这是从1961年有记录以来最多的一次。其中几天温度超过40度。山东甚至出现43度的高温。
干旱影响农作物:人们担忧再次出现去年的干旱,那是六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609万公顷农作物受影响,经济损失达到数十亿元。而今年1-5月,云南省降雨量减少55%,官方媒体6月表示,已有300万公顷农田受到干旱影响。(图为6月底黄河山西永济段空中俯瞰,也是受到干旱的影响)
水力发电受挑战:酷热也意味着居民、商场、办公楼用电量激增。由于干旱导致水力发电量减少,云南今年2月下令降低铝产出量的14%。去年8月,依靠水利发电的四川省限制工业用电长达11天。(图为去年8月重庆嘉陵江干枯的河床)
煤矿、火电站来补足:为缓解对水力发电的依靠所带来的供电不足,中国加快审批新煤矿和火电站。去年,中国批准了2.6亿吨新的煤炭开采量。今年第一季度,地方政府批准了至少20.45兆瓦新的火电站发电产能,这比2021年全年还高。
洪水也导致稻米减产:今年早些时候,中国中部省份发生十年来最严重降雨,正值收获季节前的这场雨导致15%的小麦不再适合人类食用。洪水也威胁着稻米生长。湖南大米产量占全国的13%。自6月底依赖的持续降雨可能对稻米产量带来巨大影响。
重庆、四川强降雨、泥石流导致人员死亡:中国官方媒体周三宣布,重庆自周一以来的新一轮大降雨导致15人丧生,4人失踪。四川有关部门称7月以来,强降雨已经导致该省46万人受灾,约8.5万人被疏散,而本周预计还可能爆发山洪和泥石流。四川上周泥石流已经导致多人死亡。
11省发出强降雨警报:上周,湖南万余人因洪水被转移,超过2000处住宅受损。贵州也因洪灾及泥石流将人口和牲畜转移至安全地带。云南上周末部分地区强降雨,导致道路如同河流,有汽车被冲走。(图为贵州遵义大降雨后赤水河水位上涨)
气候变暖引发极端天气加剧:有科学家认为,气候变化使得极端天气加剧。近来数周,亚洲许多国家出现严重高温,导致人员死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所设定的目标是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
应对不力致严重人员伤亡:2021年,河南暴雨导致超过300人死亡。而中国近期最严重的洪灾是在1998年,当时造成4150人丧生,多数是在长江沿岸。

关大博在接受德广联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去年和前年经历了多次热浪。这些都是气候变化对我们的影响。”关大博表示,目前中国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还需要向德国、欧洲国家、美国等西方国家学习。 他说:“中国的措施还不完善。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问题。”

关大博还在采访中表示,他坚信中国制定的到2060年实现气候中和的目标可以实现。中国之外的很多专家也持这一观点。但是许多人对当前煤电的扩张感到担忧。

中国最知名的环保人士之一马军认为,在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即便是为了确保能源供应的安全,也不能放弃煤电作为过渡。但是他建议限制所有新的煤电项目,并将重点放在可再生能源的未来创新之上。

他说:“当然也有其它的方法更好地整合我们的电网。其中一个就是解决电力储备的问题。再有一个就是将不同地区的电网更好地连接起来。”

内蒙古北部的多风天气和充足的日照是中国能源转型的一笔重要资产。内蒙太阳能发电场正在考虑向北京周边地区提供电力。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身上仍然套着双重身份:太阳能和风能的先锋,同时也是煤炭排放的罪人。

(德广联)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