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预感香港这城市会再度迎来变化,“会没有以前那一种平静吧.....小确幸完结了。”」

端传媒记者 李慧筠 发自新加坡

2023年1月4日,香港,铜锣湾购物区,药品药妆店林立。
2023年1月4日,香港,铜锣湾购物区,药品药妆店林立。摄:Stanley Leung/端传媒

【编者按】港府一直紧跟北京政府防疫路线。香港曾经历逾两年半的“动态清零”,在中国大陆发生封控抗议潮后,北京政府放宽防疫安排,香港亦跟随之,即使近日香港录得单日确诊人数屡屡过万,对外对内的防疫措施亦几近“寿终正寝”。

2022年初,端传媒制作“香港疫情大爆发”专题,报导关于香港第五波疫情下受苦市民的困境。中港两地最快在2023年1月8日通关,端传媒会刊登通关专题系列报导,一窥中、港、澳三地在通关前后的实况。第一篇以数据及资料回顾过去3年,香港人是如何渡过(或熬过)疫情岁月;此为系列报导第二篇,采访香港药房、买药市民、医护等,他们向记者诉说着通关前夕种种的担忧和不安。

在九龙土瓜湾的一所中西药行,老板梁海强打开抽屉,里面有两三盒为街坊留货的必理痛。一个中年女人走进店舖,瞄到抽屉,问梁海强:“能给我一盒吗?”她说,99岁的爸爸在大陆家乡确诊发烧。

梁海强听罢,从抽屉里抽出一盒退热止痛的何济公散。她欣喜地带着药离开,手上的胶袋因20几盒双飞人药水和药物,显得重甸甸。“要寄给阿妹,他们在大陆没有药了。”

“12月下旬那星期,街坊入来就问必理痛、乐信、幸福(香港较热门的扑热息痛药物品牌)。看眼神就知道,我未等他们开口就说没货。”香港12月掀起抢药潮,梁海强已经卖光大部分必理痛和退烧药,只勉强为患有长期病的街坊留起零星应急药物。存货又少一盒了,他说,“你看,见光即死。”

12月7日,中国政府宣布防疫“新十条”,政策放宽后民众大量囤购药物,造成市面缺货。不少香港药房老板遇上客人大手购药,寄给大陆亲友,香港药物在大陆亦有价有市。抢药情况被广泛报导后,不少香港人也因忧虑而囤药,其中一名受访的香港人Kate,花近2500港元在网上购买止痛药、感冒药,“不是很掌握到1月8日通关之后,香港会发生什么事。”

新年伊始,行政长官李家超宣布1月8日与大陆的通关安排,首阶段通关,落马洲、文锦渡和深圳湾每日配额共5万人,须网上申请;其余4个口岸预料有1万人。所有人士,不论北上或南下,都须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结果的证明。政府又指,不排除立法限购扑热息痛药物。

抢药潮期间,网上照片流传有药房在店外贴上“没有乐信”、“没有幸福”的通告。通关日即将来临,香港人不只担心一时的药物供应不足,对医疗系统加重负荷、疫情反复的忧虑也再度爆发。

沽清的止痛药

2022年12月29日,铜锣湾市中心药房,一所店家把所有止痛药、退烧药和感冒药排在货物架上,止痛药“克痛”和“散利痛”标价128元、特效感冒冲剂盛惠238港元,比原来定价翻倍。药店职员说:“必理痛?有,不过很贵——400港元30粒(特效必理痛)。”同款药物原价约84港元。

在药妆店“万宁”和“屈臣氏”,原本放置必理痛、幸福伤风素的货架上,堆满Covid-19的快测试剂。每排货架均贴上告示:“限购通知——由于供求紧张,为了让更多顾客购买到所需货品,以下货品每位顾客单一交易每个品牌限购2件。”有市民焦急地问店员:“有没有必理痛?”也有几个上班族男士打开手机中的微信,核对货架上的药物名称,最终空手离去。

2023年1月5日,香港,北角一家万宁,原本放置必理痛、幸福伤风素的货架上,堆满Covid-19的快测试剂。
2023年1月5日,香港,北角一家万宁,原本放置必理痛、幸福伤风素的货架上,堆满Covid-19的快测试剂。摄:陈焯煇/端传媒

记者走访铜锣湾区13间药房和药物连锁店,大部分必理痛已经售罄。一名药房职员说自己也买不到必理痛,“我有鼻敏感要食,但之前儿女确诊,一人一盒食完了。”香港人比较熟悉的感冒止痛药品牌如乐信、幸福、克痛等等,货源亦紧张。大多店舖转向客人推广来自日本、马来西亚和印度的扑热息痛药物,也有药房售卖散装止痛药。

“政府医院都是处方扑热息痛的成分药,但市民一定要必理痛,买不到心目中的品牌。”港九药房总商会理事长林伟民说。他向端传媒解释,香港的药房在2022年初第五波疫情卖出大量药物,但自去年3月疫情开始缓和后,就没甚生意,“4月至12月这大半年间,供应商叫救命,药房也减少进货,一日卖不出两盒。”现在药房存货不多却遇上抢药潮,药物很快被抢购一空。

他观察到不少客人想购药寄给大陆亲友。按目前大陆海关政策,邮寄个人用药到大陆,数量必须在合理自用范围内。香港也规定受管制药物包括止痛药、抗生素等,出口须附卫生署发出的许可证,违者将面临最高罚款500万港元及判囚终身的刑责。而旅客随身携带合理自用数量,则可豁免许可证。

“香港的药物代理按本地市场的需要去买货,没有计算14亿中国人口的需要,相等于以前抢奶粉的情况。”林伟民指,必理痛和其他药物将于1月上旬至月中陆续返货。“以前随你要,现在要配给,每个点、每样货按地区分发,以符合市民需要。”

药行老板梁海强教记者分辨必理痛药物和价格:绿色包装是特强伤风感冒丸;蓝色的是普通止痛药;特效必理痛是红色的,在抢药潮中最具价值。3种药物均含500毫克扑热息痛,但咖啡因、维他命C等成分分量不同。其中,“特强伤风感冒丸24粒,行家卖500港元、200港元、100港元,很严重。拆家也会互相炒卖,炒到你手时80港元,有些店家卖82港元。我自己是来货价加两元,72港元。”

来货价上升,一些店家逼于无奈加价,但部分药房把必理痛拆开两排,分别卖100多港元,甚至有药房以高价798港元售卖50粒必理痛药丸,“没必要人血馒头,贪一时之快赚快钱,你生意是长做的,市民才是根本。”梁海强又估计部分药物批发商宁愿留起药物,卖去更高利润的地区。“全世界没货,批发商的老板有货也运去大陆卖,为什么要拆给你们?”像他们这种小药行,货源紧张的时期,被分配的药物不会多。

香港,土瓜湾一家药房的老板梁海强。

香港,土瓜湾一家药房的老板梁海强。摄:Stanley Leung/端传媒

一名不愿具名的药房职员则表示,行内一直有走私药物回大陆的情况,“哪一样赚钱就走哪一样。”这名受访者得悉最近有行家计划走私止痛药赚钱,但最后因为没有货源而未成事。

1月5日,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强调,除个别品牌有缺货现象,其他品牌供应稳定。政府有足够5至6个月的药物存货;药厂已答应增加产量,由13%至100%不等。

香港放宽防疫政策,为港岛闹市铜锣湾重新带来人流,但不少原本标示在Google地图的药房,大闸贴满租务联络的广告,至少6间药房的舖位终止营业或已经转手。3年疫情,主攻大陆游客的铜锣湾、旺角等药房生意锐减,林伟民指不少药房租期一满就离场,“现在还生存的药房不是赚钱,是蚀做、顶住。”

港九药房总商会副会长刘爱国也说,“专做大陆客生意的药房,铜锣湾、旺角、元朗,一半倒闭了。”1月通关,是不是这些药房的希望?他不敢太乐观,也坦言无法确切掌握情况。他认为在香港,需求最大的退烧药、止痛药等,根本不够供应大陆客人,“通关后香港也很麻烦,需求大的药不够卖,不需要的药物只能靠本地客消费。到时候怎么办?药厂也不是很多货,因为运输条件,只能逐批货送来。”

梁海强经营的街坊药行,近年生意下跌近2至3成,即使防疫用品卖得不错,生意也不如疫情之前。尽管如此,他坚持不加价,为街坊留药,也不愿意让客人大手买走所有止痛药物。有时客人因此以粗口指骂,他见惯不怪,“香港连自己的用品都未买到啊。”他说,“一个街坊有长期病,每次头痛都要吃必理痛,我们也会问她每天吃好吗?毕竟有抗药性。这些街坊买不到真的不知怎么办,平时做生意都是街坊帮忙,他们有需要时我们不帮,这不公平。”

那位街坊前来药行时,梁海强抽出仅余的必理痛给她,“我说有留药给你啊,她好开心。”

抢药潮下,药行老板梁海强留下几盒必理痛,给患长期病的街坊应急之用。

抢药潮下,药行老板梁海强留下几盒必理痛,给患长期病的街坊应急之用。摄:Stanley Leung/端传媒

“我知道我要囤药了”

Kate的网购帐单上,印有1376粒止痛药和感冒药的明细。12月下旬,她在日本网站扫货,连运费花近2500港元添置止痛药。“1376粒药,分给自己和4个家人,275粒,每人每天吃8粒,也足够34日。”

早前她在台湾工作,见身边同事寄药到大陆,仍未意识到药物供求的变化。直至她在12月患感冒,发现药房、连锁药店卖光必理痛;买咳药水时,药房职员要走入货仓查找,“我被他这个动作吓到,于是上网看看,发现很多网上购药平台都没货。”

“我知道我要囤药了。”她请台湾同事买必理痛(台称普拿疼),但台湾也开始酝酿限购令;她托日本旅游的朋友买药,但觉得等他们回来已经晚了。过程中,她研究到香港在抢扑热息痛,大陆人则在找布洛芬(Ibuprofen)。最终她找到一个日本网站,花了数小时比较扑热息痛和布洛芬药物品牌、价钱,药力最强、销量最高的药,她各买了一盒。

同样是12月下旬,Max感觉喉咙不舒服,预感快要确诊Covid-19,赶在病发前往药房给自己和女朋友买药。他寻遍大围、沙田、九龙塘和油麻地的药房和超市,一盒必理痛也找不到。

2023年1月4日,香港,有药房以高价798港元售卖50粒必理痛药丸。

2023年1月4日,香港,有药房以高价798港元售卖50粒必理痛药丸。摄:Stanley Leung/端传媒

“大家在货架面前,好像在等猎物一样。”确诊后正居家隔离的Max,受访时声线吵哑,“你在香港大都市走了几区,就是为买一包止痛药,最后却找不到,其实有点好笑。”最后,他买了些喉咙喷雾、退热贴和维他命C冲剂,幸好回家后找到一盒必理痛。因为不想依赖药物,也怕自己太快吃光,他前后发烧4天,只在发烧最严重的时候,才吞下一粒必理痛。

Kate的男朋友问她是否过分惊恐,如果确诊可以看医生,医院也会配药。但她每天看新闻,感受到防疫政策不断的转变,“我有一种对于政府的不信任,因为它常常改。我不明白,为什么大陆的病爆得这么厉害也要开关?Timing很怪,却要硬推。”

她看到微信上很多朋友分享开关后想到香港游玩。另一方面,香港政府于1月5日公布网上预约系统,让计划入境大陆的港人登记预约,陆路限额5万人,系统推出时一度需时加载。圣诞长假期后,亦有大批市民到各区中国旅行社申领回乡证,目前不少预约日子额满。

Kate说,“大陆朋友计划1月、2月来港,有种‘终于可以去香港’的情绪,就像我们想去日本一样。我知道有人会回台湾探亲,香港人会去大陆,大陆人会来香港,身边的人会横跨各界。”

她讨厌无法掌握状况的感觉,不确定1月通关会否导致香港下一波的疫情爆发。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早前接受香港电台访问,指港大推算本地每日最多有20万人受感染,通关肯定会造成少许风险,但强调香港可以对自己更有信心,因为疫情已经风土化。不过,他仍建议应要求来港人士至少接种3剂疫苗。

“如果大陆人感染后求医,香港医院不能拒绝,合理推论就是医院会崩溃,诊所也会逼爆。”3年以来,Kate未曾染上Covid-19,就算打齐疫苗,也不肯定会否感染。她忧虑如果在通关后染病,其时的医疗资源会更加紧绌。

2022年10月5日,香港,落马洲新田过境巴士总站停用多时,站内长满杂草。

2022年10月5日,香港,落马洲新田过境巴士总站停用多时,站内长满杂草。摄:Anthony Kwan/Getty Images

正在台湾读书的香港人子文,则计划趁着1月通关,到大陆跟亲人团聚过年,顺便带退烧药回家。去年暑假入境大陆有多重限制,他透过黄牛、花了1800港元才买到一个回乡名额。除这次回乡之外,他已经3年没有跟大陆亲戚一起过年了。

子文在大陆的家人、女朋友和朋友大多都已经确诊,“最震惊是全部人确诊,没有人幸免。”幸运的是,他身边没有亲友因为疫情爆发而命危。但是,他仍担心医院资源不足,“现在说每天5000多宗个案,一定不止。”

他在微信得知家人病征轻微,放下心头大石。不过,他说在大陆,最好的退烧药和感冒药正缺货,家人能买到的只有安乃近。安乃近是一种副作用严重的退烧药,在多国已经被禁用,中国国家药监局也要求药物说明书列明,安乃近可能引起血液系统严重不良反应与及严重过敏反应等等,并提醒一般不作首选用药。“很多店舖只剩安乃近,老人家发高烧,会照买照食。”他见台湾的购药市面比较平静,准备出行前买些退烧药和快测套装带回大陆。

前线医护面对的未知数

在九龙伊利沙伯医院(伊院)急症室,护士N正忙着把堆积如山的病人资料夹,塞入桌上的A4废纸箱。2022年2月,第五波疫情时医疗系统崩溃,他们也曾经用额外的A4箱放置文件。现在,他们又重临没时间吃饭的工作日程,N感觉到疫情再次钻进不明的路向。

每年冬季,香港各大公立医院的急症室均会迎来流感高峰的应诊压力,加上主要为院舍人士和儿童的Covid-19感染者,急症室一如以往忙碌。第五波疫情时,N说伊院急症室一日要照顾约600多名病人,后来转为重症定点救治医院一度减低应诊人数,但自11月中,求诊者又再升至每天约500名病人。

N曾确诊被隔离,身边也有不少同事染疫病倒。在N工作的部门,每更人手约30人,其中有10人请病假,“这个数字还未计医生、助理和抽血员。”当得知通关消息的时候,N的第一个反应是:“死定了,大家都觉得情况一定会更严重。”

通关安排引发公立医院再次爆煲的疑虑。医管局行政总裁高拔升在2023年1月1日的网志中提到,随着社会活动增加,Covid-19个案难免上升,但香港已经达致较高的疫苗接种率,早前曾确诊人数已超过250万,有足够防疫屏障。

2022年2月16日,明爱医院在急症室旁边的露天空地设立隔离区,不少长者病人卧在病床上等待覆检,医护人员需要在露天环境照料患者。

2022年2月16日,明爱医院在急症室旁边的露天空地设立隔离区,不少长者病人卧在病床上等待覆检,医护人员需要在露天环境照料患者。摄:林振东/端传媒

面对通关,医管局的重点策略是保护高风险群组市民,特别是“一老一幼”。局方指会作出不同的服务调整方案,确保有足够抗病毒药物存量,包括在港注册药物帕克斯洛维德(Paxlovid)和莫纳皮拉韦(Molnupiravir),其他药物如止痛退烧药、含扑热息痛的药物等等。1月5日,政府指不排除立法限购扑热息痛药物。

在拯救生命和公众卫生等特殊考虑下,医管局会为非符合资格人士治疗,按现有机制,每次急症室服务收费1230港元,住院收费每晚5100港元。另一方面,政府亦公布非港人若经医管局处方两款新冠口服药,须自行缴付药费,每个疗程逾6000元;又鼓励他们直接在私营医疗机构求诊和领药物,并去信通知私家诊所向非港人发出新冠口服药物时,收取指定费用。

不过据医务卫生局数据,过去5年非港人使用服务后共欠款2.2亿港元,感染Covid-19的非符合资格人士至2022年3月底,欠款总数达1200万港元。有声音质疑高额诊金未能减少他们到公立医院求诊的意欲。

对此,医管局曾回复明报,指病人经公院处方自费药物时须先缴款再取药,但未交代会否将两款药纳入自费药物。局方又指,除紧急情况外,公院未必能保证为非符合资格人士提供服务;若非紧急个案,非符合资格人士入院时须缴付按金,局方有既定机制管理医疗收入和欠款;若指定时间内未付帐单,局方会征收行政费,适当时会采取法律行动。

通关会否对医疗系统造成压力?一位不愿具名的公立医院医生K认为,这当中存在许多未知数。“来港的人有多少人是因为不相信大陆医院,或因为大陆无资源而求诊?他们有多少是Covid-19,有多少人不是?”他认为目前安排含糊,变相前线医护要对非符合资格的求诊者作出许多决定,“年纪大、能走动,只有喉痛的话,要开抗病毒药吗?如果行动不便,无法自理,你要放他在哪里?重症的话,住在哪间医院?”

“因为香港隔着一条河,大家很快联想到资源紧绌的情境,事实上全世界都有机会受到冲击。”但他坦言,香港的医护人员对一切倾向沉默,这源于被秋后算帐的担忧,“还记得医护罢工(要求封关)吗?社会会污名你,道德绑架你。”

2023年1月5日,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召开记者会交代香港与中国的通关安排。

2023年1月5日,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召开记者会交代香港与中国的通关安排。摄:陈焯煇/端传媒

护士N记得疫情开初,医护同事很齐心,后来同事陆续转行、或因为签证终于办妥而移民,“青黄不接很严重,尽做吧,士气不太好,都在叫救命。”

作为前线人员,N目前仍然不清楚通关后,急症室将如何应对。“疫情会有怎样程度的爆发?我们又会有多少医护生病?病人已经是未知数,不知道会不会来公立医院,日后会否有病毒变种的情况?”N说,“好矛盾,我想开关,但觉得会令医疗系统崩溃;香港经济不好,不肯开关又很‘防疫撚’(对执着防疫限制的人士的眨称)。”

自求多福

最近,Kate收到香港某所药房传来的讯息,说未能提供她下单购买的口罩数量,请她更新订单。“我觉得我开始要囤口罩了。”

2022年下半年,香港市民感染Covid-19的数字虽然不时攀升,但公众对疫症的认识加深,相较第五波疫情时期懂得应对和自理。正是这个时刻,政府突如其来的放宽防疫政策,碰上大陆爆发疫症后的通关安排,让Kate感到不安。

大陆在后封控抗议潮后解封、爆疫,她认为自己不了解大陆情况,也无法相信当地媒体报导的确诊数字,“我觉得很吊诡。在香港,防疫政策一直严谨,却平白无故放宽,在我看来是跟随大陆政策。我真的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个时候放宽呢?香港好多人感染、大陆也是,(放宽理由)无迹可寻。那么我唯有自救。”

2020年疫情爆发,街头运动戛然中止,香港人旋即被卷入疫情防控的漩涡。Kate觉得这3年间,香港人找到一种生存方式,“从最初的混乱,像餐厅完全不知道该订多少货,经过一年半载找到合适的节奏,虽然情况很差,但你始终适应了,有应对的计划。”

如今,她预感城市会再度迎来变化。“会没有以前那一种平静吧,大家知道这件事一定会发生,小确幸完结了。”

在药行工作的梁海强,对于1月通关后的感染状况也有忧虑。他感觉到之前街坊的心情相对放松和愉快,现在转趋紧张,从有余裕多谈几句,变成找不到药就赶往别处搜刮。“担心的、迷惘的,大陆人来港是否可以刺激消费?通关检疫、防疫政策是怎样的?不太清楚。”他说,“开关,有点惊。”

不只是市民在抢药,商家也在抢药。梁海强传讯息给批发商,批发商说不知何时有“大货”——数量较多及稳定的药物货源。他在其中,有种不知怎办、只得硬着头皮的感觉。“静观其变吧,可以怎样呢?”

Max近日在家中找到公立医院2022年处方给父母的止痛药,猜想应该可以暂时应付他们的长期病痛症。“我预计确诊数字再倍增吧,政府态度180度转变,要我们面对病毒,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都是自求多福。政府不怕,现在到我们怕,之前情况是反过来的。政府不是客观上不怕,而好像是政治考虑上要表现出不怕。”

其实Max并不担心自己,毕竟仍年轻,他最担心外出工作的父母。他的爸爸从事装修,妈妈在街市卖海味,他又怕一些年老朋友很难买到药物,或者打电话问诊。

疫情下颁发的限聚令、安心出行、隔离令、检疫令和疫苗通行证,一度衍生出新的生活条件,长者和体弱者若未能使用安心出行应用程式,进出指定处所有很多限制;接种疫苗剂量不符政府规定的市民亦无法在餐厅堂食。12月,防疫措施大多都已经撤销,剩下口罩令,和学童上学前每天做快速测试的要求等等仍然维持。

有段时间,Max因为没接种3针疫苗而无法堂食,“那时才发觉原来那么简单的生存需要,都不容易被满足。女朋友没打针,我们这年没有去餐厅、戏院,不知怎样挨得过。现在取消疫苗通行证,你会疑感之前的严密是为了什么,清零吗?又不是。我最大的感受是,政策跟疫情没有直接关系。”

2023年1月4日,香港,铜锣湾购物区的药房。

2023年1月4日,香港,铜锣湾购物区的药房。摄:Stanley Leung/端传媒

香港放宽防疫政策,碰上与大陆通关,他心情复杂。他认为香港之前的防疫政策过严,只是因为大陆解封,突然急转弯。在大陆爆疫的节点通关,除了让他担心香港的物资短缺、疫情反复之外,也意味着将要重新面对中港两地居民恢复往常交流的城市生活。

“不是我不想放宽,但觉得很儿戏,这不是科学的做法,是政治的做法。”对于通关,他有种精神上的窒息感。他的妈妈卖海味,很想恢复大陆游客来港购物的消费气氛,“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事实,要赚钱。但生活上很多细微影响,很容易被忽视。”

他说,“Break终于要完结了。”

(尊重受访者意愿,Kate、子文、N、K均为化名。)